《中秋帖》为纸本,纵27厘米,横11.9厘米,属于草书,行书3行,共22字。唐朝著名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张怀瓘所著的《书断》中说《中秋帖》道: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
此帖运笔如火箸画灰,字势连绵不断,极备法度,是学习“二王”的珍贵资料。《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宋代,由官方主持编撰的宫廷所藏书法作品,著录著作《宣和书谱》和明代著名收藏家张丑所著《清河书画舫》等许多书著都收录了《中秋帖》。
据北宗大书法家画家米芾所著《书史》记载,王献之《十二月割帖》墨迹曾为米芾收藏,为黄麻纸本是米芾以书画宝玩向大收藏家苏激换来的。米芾所藏《十二月割帖》墨迹本,就是后来《中秋帖》的底本。
《中秋帖》卷前引首有清高宗弘历行书题“至宝”两字。前隔水乾隆御题一段。在帖正文的右上有乾隆御题签“晋王献之中秋帖”一行。
《中秋帖》卷后有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明代著名收藏家和鉴赏家项元汴和清代乾隆皇帝的题跋,其中附有乾隆皇帝和清代画家丁观鹏的绘画各一段。卷前后及隔水钤有宋代北京“宣和”内府、南宋内府和明代项元汴、清内府等鉴藏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