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什么意思

2025-04-05 11:38:21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原文】《易》无⑴思⑵也,无为⑶也,寂⑷然⑸不动,感⑹而⑺遂⑻通⑼天下之故⑽。非天下之至⑾神⑿,其⒀孰⒁能与⒂于⒃此。

【译文】《易经》没有思绪,没有举止行为,安静不动,用心推论研究就能如愿地了解天下的事情,编撰者不是天下知识最渊博的人,那怎么能够达到如此程度呢?

注释:⑴“无”没有。《荀子·法行》:“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

⑵“思”思想,思绪,心情。亦指构思。《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晻晻日欲瞑,愁思出门啼。”

⑶“为”假借为“伪”。做,作,干,搞。《诗经·王风·兔爰》:“我生之初,尚无为。”(作为:所作所为;行为(举止行动)。)

⑷“寂”安静。《康熙字典》【广韵】静也,安也。【易·系辞】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⑸“然”助词。用在形容词后,表示状态。《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⑹“感”动心(动用心思。动:使用。如:大动干戈。);推究(推论研究。)。《说文解字》动人心也。《康熙字典》【增韵】格也,触也。(“格”推究。《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⑺“而”表示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并且,有时也可不译。《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⑻“遂”如愿;顺从。《诗经·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

⑼“通”明白,了解。《汉书·卷七二·王吉传》:“今使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骄骜,不通古今。”

⑽“故”事;事情。《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昭伯问家故,尽对。”

⑾“至”形容事物的尽善尽美。犹言最好、最高、最大。《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

⑿“神”指知识渊博或技能超群的人。 王嘉《拾遗记·后汉》:“京师谓康成为‘经神’。”

⒀“其”代词。那。朱熹《中庸集注》:“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⒁“孰”疑问代词。什么,怎么。《论语•为之》:“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⒂“与”语气词。表疑问或反诘。《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⒃“于”介词。至,到。《尚书·汤诰》:“栗栗危惧,若将陨于深渊。”

回答2:

我把自己大概的理解说下:
不要去多想什么,也不要去做什么,就在那不动(类似冥思的那种静),渐渐你就会感悟到许许多多的人情事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