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道路抉择一直被人们所议论,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总之意见各异。之所以出现各声音,主要是因为诸葛亮出山之时,刘备不仅没有地盘,而且还没什么兵马,可以说是当时实力最弱的一方诸侯。当时刘备的处境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举步维艰。依附于刘表之下,蔡瑁却一心想除掉他,手上虽有一些人马,但对于孙权、曹操来说,实在是微乎其微,可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诸葛亮却偏偏选择了刘备,这个举动是否明智呢?
诸葛亮常自比管仲,这并非狂妄,而是确有真才实学,隆中对中足以看出他超出常人的智谋,足不出户却对天下了如指掌,足以看出诸葛亮的非同凡响以及超乎常人的智慧。要说以诸葛亮的才学,在荆州谋个一官半职那是易如反掌,且不说他的实力,就凭借这老丈人黄承彦的地位以及跟刘表的亲戚关系,那也足以让诸葛亮轻松游走于荆州的上层社会。可为何诸葛亮没有效力于刘表呢?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刘表之辈根本入不了诸葛亮的法眼,他是绝不会选择这样的人当自己主公的。那么曹操和孙权总该是天下英豪吧,而且二人颇具实力,曹操雄踞北方,兵强马壮,实力最为强悍。再说孙权在江东有三世基业,实力也是不容小觑。二人均是霸业初成的迹象,以诸葛亮的才学加入任何一方,相信也足可以大展其才华。但为何最终诸葛亮谁都不选择,偏选了一个势单力薄的刘备呢?
其实在诸葛亮看来,他看重的并不是官职的大小,而是能不能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彻底的发挥自己的才能。首先来看曹操阵营,当时已经有了很多顶级的人才效力于曹操,同时此时的诸葛亮家道已经衰落,相对于陈群、荀彧等强大的门阀士族来说,丝毫不占优势,因此在曹魏的地位必然不会很高。再看东吴,虽然孙权很赞赏诸葛亮,曾让其兄长诸葛瑾去劝说让他留在东吴效力,但诸葛亮知道孙权虽然堪称当时豪杰,但不能“尽亮”。也就是说不能让诸葛亮最大程度地发挥才能,因此诸葛亮断然不会留下。
而为何选择刘备呢?诸葛亮到底看到了什么?让他决定辅佐刘备一同开创一番事业呢?
其一,刘备虽然弱小,但是很多人对他的评价很高,名声不错。就连曹操这样的人都十分看重刘备,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 , 唯使君与操耳。”在当时的乱世之中,有袁绍、袁术、公孙瓒等诸多有实力的诸侯,但曹操对这些人都不屑一顾,却唯独对没什么实力的刘备评价如此之高,足以看出刘备非同一般。
其二,知人善任,礼贤下士。刘备虽然打仗水平一般,但是笼络人才确实做得很到位,特别尊重有才学的人,谋不如诸葛亮、法正、庞统,武不如关羽、张飞、赵云等,但是这些人都心甘情愿为其卖命,足以看出刘备的人格魅力有多么强悍,是多么的知人善任。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能够“尽亮”。这就是诸葛亮看到的,只有在刘备的阵营才能实现,尽最大程度地发挥诸葛亮自己的才华。正是因为刘备现在还弱小,才有可能通过自己的才能帮助刘备做强做大,而刘备的弱小只是暂时的,以诸葛亮的谋略,早已看出刘备具备成就大业的一切条件。有他的鼎力相助,必可以助力刘备鼎足天下。
因此,诸葛亮选择刘备非但不是什么无奈之举,反倒是最明智的选择,相信这也是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做出的决定,正是因为他的这个明智的选择,才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成就了一番千古伟业,缔造了与刘备之间的君臣佳话。
诸葛亮放弃曹操孙权,偏选择弱小的刘备的原因,是由于刘备更能重用他,中学能用奇才,但不能尽其才,曹操生性多疑,不肯用它。
因为刘备对待人才很好,而且为人谦逊,所以诸葛亮选择刘备而不是曹操或者孙权。
因为刘备礼贤下士,充分的尊重信任诸葛亮,对于诸葛亮是百般恭敬,言听计从,让诸葛亮感受到了莫大的信任和尊重,三顾茅庐就是最好的证明。
可能是因为刘备的仁义感动了他,而且刘备是汉室宗亲,名正言顺,帮助他是天经地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