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个人作品?

张爱玲一生的作品?以及她传奇的人生?
2025-04-29 04:22:0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本名張瑛,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外曾祖父李鴻章,祖父張佩綸都是清末名臣。 生平 1920年9月30日(一說為1921年),張愛玲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的麥根路313號(今靜安區康定東路87弄,臨近蘇州河,周邊是鴻章紡織染廠)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住宅中。她的父母給她取名叫做張煐。張愛玲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是晚清洋務派領袖朝廷重臣李鴻章的女兒。父親張廷重是典型的遺少,母親黃素瓊則是留過洋的新女性。[1] 1922年,張愛玲2歲時,全家搬家到天津英租界。在那裏,張愛玲四歲進入私塾學習。同年,母親黃素瓊出國留學。1928年,張家又搬回了上海。 1930年,張煐被改名為張愛玲,這是為了上中學報名方便。「愛玲」為英文「Eileen」的譯音。同年,張愛玲的父母離婚,張愛玲跟隨父親生活。 1931年,張愛玲開始在上海白利南路美國聖公會所辦的貴族學校聖瑪利亞女中就讀。 1932年,張愛玲在該校的校刊上發表了她的短篇小說處女作《不幸的她》。1933年,在該校刊發表她的第一篇散文《遲暮》。1937年,在一些刊物上發表了多篇小說,並在這一年從中學畢業。 1934年,張愛玲的父親張廷重與民國政府前總理孫寶琦之女孫用番在國際飯店舉行婚禮。1938年,張愛玲與繼母發生衝突后,離家出走。1939年,考入香港大學文學院。[2]成績優異,連獲獎學金,並有機會赴倫敦大學深造。日戰爆發後,不得不中斷學業,回滬從事文學創作為生,租住赫德路愛丁頓公寓65室(常德公寓),與姑母為鄰。1943年,張愛玲發表幾篇重要著作,包括《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心經》等。 1943年,張愛玲結識胡蘭成,並於1944年8月秘密結婚(婚禮上只有炎櫻和胡蘭成的侄女胡青芸在場)。一年之後,1945年8月,日本投降,胡蘭成匿名逃亡。她與胡蘭成在1947年離婚。 1948年,發表《十八春》(後來改名為《半生緣》)。 1952年,張愛玲離開上海,遷居到香港。到香港美國新聞處工作。 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 1956年,她得到了Edward MacDowell Colony 的寫作獎金。這一年她結識了劇作家賴雅,同年八月在紐約與賴雅結婚 。開始創作小說《秧歌》與《赤地之戀》,小說的故事背景是「三反、五反」時期。由於作品與當時中共的主流格調不合,被作為「毒草」而批判。在大陸文學界,張愛玲也因此長期被作為反面典型,直到改革開放之後才有所改觀。 1957年—1964年,為香港電影業鉅子陸運濤的電影懋業公司編寫《情場如戰場》等劇本。 1967年,改編短篇小說《金鎖記》為《怨女》,又名《北地胭脂》。 1967年,賴雅去世,張愛玲獲邀擔任美國紐約雷德克里芙學校駐校作家,並且開始將清朝的長篇小說《海上花列傳》 翻譯成為英文。 1968年,《十八春》的內容經過修改以後重新定名為《半生緣》,在《皇冠》雜誌、香港《星島晚報》進行連載。 1973年,定居洛杉磯。 1991年,《張愛玲全集典藏版》由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1995年9月8日,張愛玲逝世於洛杉磯寓所,享年74歲。同年9月19日,林式同遵照其遺願,同將她的遺體在洛杉機惠提爾玫瑰崗墓園火化。同年張之忌辰日(9月30日),林式同與幾位文友將其骨灰撒在太平洋。遺物則由友人宋淇、鄺文美夫婦處理,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 1997年,旅美學者張錯在美國南加大成立「張愛玲文物特藏中心」,得到宋淇遺孀鄺文美的同意,送了南加州大學圖書館兩箱張愛玲的遺稿,發現《海上花》英譯稿竟就在其中。 張愛玲作品 張愛玲一生創作大量文學作品。類型包括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張愛玲的作品《怨女》、《流言》、《半生緣》及《張愛玲短篇小說集》於1960、70年代先後由臺北皇冠出版社重新出版,且於1980年代暢銷海內外。張愛玲小說風格對台灣戰後文壇的小說流派影響深遠。電影劇本有由陳燕燕主演的《不了情》和《太太萬歲》。 2004年2月,台灣皇冠文化集團在其50周年社慶之際,宣佈推出張愛玲的遺作《同學少年都不賤》,這本突然曝光的著作據稱是張愛玲的最後一部遺稿。其後該書的簡體中文版權也由天津人民出版社獲得。 2005年,皇冠出版社與大陸的書商合作,委託陳子善先生擔任主編,收錄她以往未曾正式結集出版的散文、電影劇作、親筆插畫和個人遺物的照片,輯成新書《沉香》。 逸聞 張愛玲在上海時,好奇裝異服。當時在上海漫畫家文亭所繪的「上海女作家三畫像」中 ,給同時期在上海活躍的著名女作家蘇青和潘柳黛的定義分別是「輯務繁忙的蘇青」和「弄蛇者潘柳黛」,而張愛玲的特徵則為「奇裝炫人」。 民國時期,張愛玲、蘇青、關露、 潘柳黛是蜚聲上海文壇的四大才女。同一時期,上海還有一大批「小姐作家」。她們相互之間作矜持狀,各自談及同時代的女作家,都流露自傲,各不相讓:「目前女作家的作品,我不大讀」,「女作家的作品我從來不看」,...。蘇青與張愛玲則互唱互和彷彿唱雙簧:「只看張愛玲」(蘇青語),「把我同冰心、白薇她們來比較,我實在不能引以為榮,只有和蘇青相提並論我是心甘情願的。」(張愛玲語)。 潘柳黛在《論胡蘭成論張愛玲》中,對胡蘭成說張愛玲有貴族血液(李鴻章的重外孫女),尖刻地譏諷這關係就好像太平洋里淹死一隻老母雞,上海人吃黃浦江的自來水自稱「喝到雞湯」的距離一樣,以上海人腦筋之靈,不久將來,「貴族」二字,必可不脛而走,隨後果真有「貴族排骨麵」上市;後來張愛玲到香港,有人告訴她潘柳黛也在香港,張愛玲回答說:「誰是潘柳黛?我不認識。」 主要作品 短篇小說 張愛玲.《封鎖》. 張愛玲.《心經》. 張愛玲.《色,戒》. 2007年被導演李安搬上銀幕,影片與小說同名,並獲得威尼斯金獅獎。 中篇小說 張愛玲.《金鎖記》. 曾分別改編成電視劇《金鎖記》、《金鎖記》 張愛玲.《第一爐香》.皇冠文化. 張愛玲.《傾城之戀》.皇冠文化. 曾改編成電影《傾城之戀》、舞台劇《傾城之戀》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 曾改編成電影《紅玫瑰白玫瑰》 張愛玲.《同學少年都不賤》.皇冠 長篇小說 張愛玲.《秧歌》.皇冠文化 張愛玲(1992).《半生緣》.皇冠. (又名《十八春》):曾改編成電影《半生緣》、舞台劇《半生緣》、電視劇《半生緣》 張愛玲(1992).《赤地之戀》.皇冠文化. 張愛玲(1991).《怨女》.皇冠文化. 曾改編成電影《怨女》 散文集 張愛玲(1991).《流言》.皇冠文化. 張愛玲(1991).《惘然記》.皇冠文化. 譯作 張愛玲.《海上花開》.皇冠文化. 張愛玲.《海上花落》.皇冠文化. 張愛玲(1992).《愛默生選集》.皇冠. 電影劇本 張愛玲.《不了情》. 張愛玲.《太太萬歲》. 張愛玲.《小兒女》.

记得采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