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者变法非常相似,都是支持他变法的君主死后,新任的君主不再支持他们的变法,于是就把他们都处决掉了。
变法主角:
吴起,卫国人,拜孔子的学生曾子为师。史书记载他杀妻求将,母死不归,贪财好色,刻暴少恩。
商鞅,卫国人,喜欢刑法之术。史书记载他刻薄寡恩。
结识国君:
吴起在楚国时,楚悼王知道吴起的贤明,所以拜他为相。
商鞅听说秦孝公在国中求贤,来到秦过分别以帝道、王道、霸道三说秦孝公。变法前期遇到的阻力:
吴起在楚国变法时,不仅有许多旧贵族反对,而且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也还有道家的反对。但是,吴起没有被反对者吓倒,还是坚决地实行变法。
商鞅变法前期,商鞅怕贸然变法,天下人会议论。所以采取了愚民政策,还舌战群儒,说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秦孝公决定变法。
变法内容:
吴起变法——其一、凡是封君传到第三代时,就收回其爵禄;废除公族中疏远者的特殊待遇,把一些旧贵族迁移到荒凉的地区。这就从政治上和经济上削弱了旧贵族的势力。其二、精简无关紧要的官职,削减过高的官吏俸禄,把节省下的经费用来训练战士。其三、整顿吏治,要求官吏“私不害公”,不计毁誉,一心为地主政权效力。
商鞅变法——政治上,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斩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推行县制。经济上,实行土地私有制,废井田制,重农抑商。文化上,统一度量衡。
变法延续时间:
吴起变法公元前408年,仅一年;
商鞅变法是分两次进行的。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商鞅在秦国做了十余年的丞相。
影响:
史记记载楚国”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彊。“使楚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秦国击败魏国,迫使魏国迁都,更重要的是为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奠定了基础。
主角结局:
吴起被贵族们射杀;
商鞅逃亡没有成功,被车裂。
评价:
两人同是卫人,都是那种刻薄无情的人,这也许是促成他们变法成功的一个因素。也许是为他们的死埋下了伏笔;变法前,吴起已经是名满天下,是国君邀请他为相,而商鞅是为了成就一番事业,三说秦哀公,说明商鞅对变法已经早有准备;变法前,商鞅就尽可能排除阻力,增加百姓对变法的信心,手段相对比吴起的强硬手法要高明;最重要在内容上,商鞅变法在政治上比吴起变法要彻底的多,完全的废除了爵位世袭。经济上,商鞅变法实行的土地私有,是战国诸雄独有的,这才是真正的封建改革。吴起变法侧重军事和政治,而商鞅变法含盖了众多领域;此外商鞅变法中奖惩并举,如奖励军功等,吴起变法涉及较少。时间上的问题,吴起变法延续时间太短,而商鞅变法少说也有十几年,时间的短暂,一些政策都还不成熟,韩非就曾说;“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而富强。”由于吴起在楚国变法时间较短,很多方案和政策的不成熟,总的来说,成效不太大。
对于二人的结局:感觉还是吴起高明点,稳如泰山,不想跑了。
商鞅变法里面的具体内容不是这个的,我们高中历史改革史探讨的是商鞅变法为什么会成功?因为顺应历史潮流,这是课本原话
其次,对于您这个问题,先说商鞅,商鞅变法里的内容其中就有连坐,所以,他逃跑的时候没人敢收留他。为什么要抓他?因为新君不喜欢,加上大贵族的挑拨。最后车裂而亡。但是他的法律制度依然施行,因为看到变法的效果!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