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有哪些重大意义

2024-12-03 16:27:4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1、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一个重要目的是用其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中华传统美德承载着中华伦理文化的基因,对应着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具有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天然优势,对人们良好道德品行的养成能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重要来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2、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养和形成的传统美德规范,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能够生生不息、不断壮大的一个重要支撑力量。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

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

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3、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其现实意义在于肯定人的价值、强调协作意识,带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运作。

丰富道德内涵、协调人际关系、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凝聚民族力量,再现华夏雄威,促使国家振兴、民族统一大业早日实现。

扩展资料: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科学认识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大力研究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

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立德树人的实践中,保持特色不断创新,主流媒体要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领导干部要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执着继承者、自觉传播者和带头实践者。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网-如何正确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回答2: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意义如下: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社会发展重要的内在精神。

2、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我们国家能够延绵不息生存发展、立足于世界之林的内在推动力,是我们民族在发展中形成的独特优秀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源泉。

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离不开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扩展资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思想资源。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源泉。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和平外交战略思想的文化基石。

道德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中华传统美德对于中华民族集体主义价值观、崇正义求大同的道德理想和重人伦尚和合的道德文化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道德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中华传统美德既是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文化资源,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道德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中华传统美德是孕育于传统社会的特殊的道德形态,但是它也包含着适合不同时代的普遍性的要素,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然可以成为今天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参考资料

人民网--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光明日报--公民道德与中华传统美德

回答3:

意义如下: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实践充分说明,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身的民族性。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如果离开对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就会失去历史的基础而难以更好地推进。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是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有利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也有利于我们每个人的道德修养。

扩展资料: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科学认识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

2、大力研究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

3、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

4、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立德树人的实践中。

5、保持特色不断创新。

6、主流媒体要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7、领导干部要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执着继承者、自觉传播者和带头实践者。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如何正确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回答4: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实践充分说明,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身的民族性。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如果离开对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就会失去历史的基础而难以更好地推进。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是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有利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也有利于我们每个人的道德修养。

扩展资料: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以何种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的讨论,自近代以来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与之相伴,面目各异的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文化复古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以及中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儒学复兴论等观点,从来就没有销声匿迹过。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而是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关键是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固有根本的关系。处理两者的关系,不能在“指导思想”和“固有根本”的概念上兜圈子、搞诠释、排位次,不能将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抽象地等同于本末关系、体用关系,并据此来判定两者的高下优劣。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的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固有根本,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那种认为弘扬传统文化是复兴儒教、以中华传统文化取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揣测,既不懂中国历史,也无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贻害匪浅。

处理好尊重传统与反省传统的关系。传统涵义十分复杂,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总是纠缠在一起。即便是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也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土壤中生长出来,必然是瑕瑜错陈,很难说有绝对纯粹的精华。

在坚定不移地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需警惕文化复古主义的沉渣泛起。越是强调树立文化自信,就越是需要文化自省精神;越是强调尊重传统,就越是需要理性地面对传统;越是强调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越是需要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如何正确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回答5: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其现实意义在于肯定人的价值、强调协作意识,带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运作。

丰富道德内涵、协调人际关系、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凝聚民族力量,再现华夏雄威,促使国家振兴、民族统一大业早日实现。

扩展资料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概括起来主要有: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诗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尚书》也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西汉初年的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宋代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

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取”,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一直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

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克己复礼为仁”,“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孟子也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苟子则强调“仁者自爱”。墨子从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则的角度,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

从仁爱精神出发,我国古人主张“和为贵”,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恭敬之心,礼也”。中国传统道德认为,礼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也是人的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左传》上也说:“礼,人之干也。

无礼,无以立。”中国传统道德在提倡谦敬礼让的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择善而从”。老子曾以江海处下而为百谷王的事实,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养心莫善于诚”。孔子不仅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而且认为“民无信不立”。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孟子把智看成是判断是非善恶的一种能力,认为“是非之心,智也”。在古人看来,“明智”则必须“好学”,《礼记•中庸》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求人们通过勤奋学习,学以成德,学以成性,“变化气质”。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人们应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

荀子认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墨家也非常重视“修身”,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注重社会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