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8月,李明华出生在山东。父亲是有着30年教龄的农村教师,母亲务农。良好的家庭教育,使李明华从小热爱学习。劳动之余,小伙伴们热衷于游戏、打闹,而李明华的乐趣就是念书。1980年,聪明、勤奋的李明华凭着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山东大学。
1970年4月,当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飞过天际时,8岁的李明华还不知卫星为何物。对航天有一些初步的了解,是在大学期间。也就是这一点初步的了解,奠定了他对航天事业的痴情热爱。大学毕业分配时,他凭着优异的学习成绩和对航天的执着精神争取到了山东大学当年进入航天系统的几个名额之一。从那时起,李明华就与中国的航天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最初的理想是当个医生。谁料想,考大学时竟然阴差阳错地进了数学系,从而有幸结缘航天。”至今李明华说起这件事,还觉得不可思议。虽然这次决策有些宿命的味道,可是谁又能否认冥冥之中的命运呢。
“因为我大学时学的是控制专业,最初分到研究所就让我搞控制,那时真正是学以致用,专业最对口,工作最顺心……”对于一走上工作岗位就如此顺利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李明华至今仍觉得那是幸运。
在研究所从事姿控系统设计工作两年之后,李明华觉得自己知识水平不够,决定考研究生,继续深造。可就在参加研究生考试期间,人生的第二段插曲出现了。
1986年,改革开放正像春天的小草,生机盎然地在全国蓬勃发展。作为改革开放的试点,国际贝尔电话公司准备开拓中国市场,与走在中国科技前沿的航天界合作,招收一批青年技术骨干加入到贝尔公司在中国的开发、开拓过程中。李明华也参加了这个活动。经过几轮考试、面试等筛选,最后他顺利过关。于是,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和贝尔公司通知书同时出现在李明华的面前。“我当时很高兴,但又十分为难,两者取其一,上研究生还是挣钱?”当人生第二次决择出现时,李明华的确很慎重,进贝尔公司在当时是很诱惑人的事情,可念研究生,充电后继续向更高的山峰攀登又是渴求在知识的海洋里驰骋的李明华最无法割舍的事情。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后,上学的念头占了上风。“读书!”李明华说出这两个字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进入研究生班后,他学的专业依然是控制。
转眼两个寒暑,研究生毕业之后,李明华主要参加了“长二捆”火箭和“长二丙”火箭的研制。特别是在“长二捆”火箭的研制过程中,他尽心尽力,在设计、仿真、试验和飞行软件控制上做了不少工作,获得了包括集团公司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在内的几个奖项,逐渐由一名航天小兵,成长为充满希望的科技新星。
“我们是肩负着中国20万航天人的希望与使命来学习的,要充分利用两年的时间,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真经’(载人航天技术)学到手。”在奔赴莫斯科的途中,李明华暗暗下定决心。
李明华记得当时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语言。与中国有着深厚友情的那些来自航天第一线的俄罗斯专家,得知这批中国学生是经过选拔的优秀的航天人才,他们破例为学生们准备了讲义,学生们可以边看讲义,边听课,甚至可以提前按照讲义的内容做好预习。李明华每天利用晚上的时间,查字典把第二天老师要讲的内容统统翻译出来,这样,第二天听课时就不觉得像听“天书”那么吃力了。大约过了半年时间,情况逐渐好转。“语言关”基本通过。 困难之二是在专业上。李明华是搞飞行器导航、制导与控制的,但此次学习的内容,涉及载人航天所有系统相关的专业,包括运载及飞船系统总体、结构、防热、控制、返回等等。专业知识的压力大大增加,但是,李明华变困难为学习新知识的机会。他除了请教同学、老师外,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对其他领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为自己全面掌握更多领域的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个是生活上的困难。当时正值苏联解体不久,俄罗斯正处于时局动荡、社会秩序不稳定、物资极度缺乏的时期。他和同事们一起想办法调剂,把困难降低到最小。但是最苦恼的是教学条件比较差,20世纪90年代初计算机还不发达,更谈不上普及了,所以根本没有上机的条件。毕业设计时,李明华搞的是“返回舱的制动和返回控制”研究,每天往返需要跑很远的路,才能获得限定的1个小时的实地观测与操作的条件。不过,所有的困难都被他一一克服了,论文答辩时,一位俄罗斯专家向李明华提出了一个极“刁钻”的问题:“在你们中国,你如何选择返回舱的着陆点?”李明华机智而精彩的回答,令在场的教授专家无不惊叹。最终,他的毕业设计获得了优秀。
“留下来吧,再读一年,拿个副博士学位”。当身为俄罗斯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教授的导师诚恳地邀请他继续留俄深造时,面对人生的第三次抉择,李明华毫不犹豫地婉言谢绝了,这次他坚决选择了报效祖国。
回忆起两年的留学生涯,李明华说,那是他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谈到收获时,他认为主要是三方面:一是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领域。仅这一点就对李明华未来的工作产生了根本的影响。其次是真正深入地了解了俄罗斯航天事业的发展,使他受到了震动,也从中看到了差距,升华了他对自己所从事的航天事业的历史责任感。“当时我下决心,要为缩小中国航天与国际上的差距,要为中国航天事业的继续发展与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毕生!”李明华的决心,是发自内心的。第三个收获是李明华意外得到的。他从小性格内向,直至参加工作,他也不善言辞,更不要说与人交往的能力了。但是,两年的留学彻底改变了他。他总结说:“留学的经历,使我与人交往、协调的能力与艺术,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诚然,这一转变为他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必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