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电镜sem的主要原理是什么?测试过程需要重点注意哪些操作

2025-02-23 13:47:24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电镜的原理是:电子枪发出电子束打到样品表面,激发出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X-ray等特征信号,经收集转化为数字信号,得到相应的形貌或成分信息。
测试注意事项:
1、新人找别人帮忙测试时,
明确自己的测试内容,如何样品前处理,测试时间,然后跟测试相关人员联系确定能否满足你的测试需求
2、新人自己操作测试时,
明确自己的测试内容,如何样品前处理,测试时间,
测试时注意样品干燥洁净,操作时样品和样品台避免撞到探头

回答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是一种用于观察和分析材料微观结构的重要仪器,其主要原理及测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下:

一、主要原理

- 电子束产生与聚焦:由电子枪产生高能电子束,经过电磁透镜聚焦,形成直径极小的电子束斑,该电子束斑作为扫描电镜的“探针”用于激发样品产生各种信号。

- 电子束扫描:在扫描线圈的作用下,聚焦后的电子束在样品表面进行逐行扫描。扫描的范围和速度可以通过仪器的控制系统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对样品不同区域和不同放大倍数的观察。

- 信号产生与收集

- 二次电子信号:当电子束与样品相互作用时,会使样品表面的原子中的外层电子逸出,这些被激发出来的电子称为二次电子。二次电子对样品表面的形貌非常敏感,其产额与样品表面的几何形状、原子序数等因素有关。通过二次电子探测器收集二次电子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经过放大处理后,就可以得到反映样品表面形貌的图像。

- 背散射电子信号:入射电子与样品中的原子发生弹性散射,部分电子会被反射回来,称为背散射电子。背散射电子的产额与样品中原子的序数有关,原子序数越高,背散射电子产额越高。利用背散射电子探测器收集背散射电子信号,可以获得样品表面不同元素分布的信息。

- 图像形成:探测器收集到的信号经过处理后,会在显示屏上以像素的形式显示出来,每个像素的亮度对应着相应位置处信号的强度。随着电子束在样品表面的扫描,逐点收集信号并在显示屏上逐点显示,最终形成样品表面的扫描电子图像。

中图仪器扫描电镜现场随机进行70000X倍成像

二、测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样品制备

- 尺寸与形状:确保样品尺寸符合仪器要求,一般块状样品的大小在几毫米到十几毫米之间为宜,避免过大或过小影响装夹和观察。样品形状应尽量规则,便于固定和观察。

- 导电性:对于不导电或导电性差的样品,需要进行导电处理,如蒸镀一层金、银或碳等导电薄膜,以防止样品在电子束照射下产生电荷积累,影响图像质量。

- 清洁度:样品表面必须保持清洁,避免灰尘、油污等杂质的污染。可以使用超声波清洗、化学清洗等方法对样品进行预处理,但要注意避免对样品表面结构造成损伤。

- 仪器参数设置

- 加速电压:根据样品的性质和观察需求选择合适的加速电压。一般来说,对于轻元素样品或需要观察表面细节的情况,可选择较低的加速电压;对于重元素样品或需要观察较深部位的结构时,可适当提高加速电压。

- 工作距离:工作距离是指样品表面与物镜之间的距离。合适的工作距离对于获得清晰的图像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工作距离在5-15mm之间较为常用,但具体数值需要根据样品的高度、形状以及观察目的进行调整。

- 扫描速度与分辨率:扫描速度和分辨率是相互关联的参数。扫描速度越快,图像获取的时间越短,但分辨率可能会降低;反之,扫描速度越慢,分辨率越高,但获取图像的时间会增加。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平衡。

- 测试环境

- 真空度:扫描电镜需要在高真空环境下工作,以保证电子束的传输和信号的稳定。在测试前,要确保真空系统正常工作,达到规定的真空度。

- 温度与湿度: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可能会影响仪器的稳定性和样品的状态。应将扫描电镜放置在温度和湿度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一般温度控制在20-25℃,湿度控制在40%-60%。

- 电磁干扰:扫描电镜对电磁干扰较为敏感,应避免将其放置在靠近大型电机、变压器等强电磁源的地方。同时,要确保仪器接地良好,以减少电磁干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