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时候朝廷专门设置了医官的官职,用大夫郎中来称呼医官。到了唐朝末年,官衔名称泛滥,人们就逐渐用这两种名字来称呼医生这个职业。
将医生称为“大夫”,至今仍十分流行;称作“郎中”者,除了一些耄耋老人外,社会上已经鲜见。但在几十年前,“郎中”作为医生的别称还很普遍。在中国,自先秦至晚清,“大夫”和“郎中”都是官职名称。唐宋以前,对医生的称呼较为复杂,一般根据其专科进行称呼,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直至近代,医生才成了为业医生者之通称。
宋徽宗政和年间重订官阶时,在医官中设置了大夫、郎中等官职。由此,太医专称大夫。唐末五代以后官衔泛滥,以官名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所以人们就尊称医生为“大夫”。为了区别于官名,将称医生为“大夫”的“大”读成 dài,而不读 dà。“郎中”这一官职,始于战国,秦汉沿置,而后隋唐宋元明清承袭,各部皆设郎中,分掌各司事务,为尚书、侍郎之下的高级官员,清末始废。因宋朝医官中有“郎中”一职,故社会上以此称医生或卖药兼治病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自1000多年前医生有了“大夫”和“郎中”这两个别称或尊称后,北方地区一直称“大夫”,南方地区始终唤“郎中”;而且北方是中医、西医的统称,南方则特指中医,对西医也叫“大夫”。
大夫是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郎中是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宋朝以后,把巫医中的巫去掉后直接叫医生。
医生最初是指医科的学生,始见于《唐六典》。人们为了表示对医生职业的尊敬,便称医生为“郎中”、“大夫”。
“大夫”一般在北方地区使用,“郎中”在南方使用得更普遍些。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医生这个职业在古代地位是比较高的。
因为古代的时候对医生是有评级的,有一个级别就叫做大夫,时间长了人们就习惯称呼医生为大夫或者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