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2025-04-05 19:38:4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的统称。它并非是一种疾病,而是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其中70%-80%属于外科范畴。临床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类。
症状体征:
1.出血症状
发病前多数病人有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咳嗽等诱因。发病突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全身冷汗。半数病人可出现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等。以一过性意识障碍多见,严重者呈昏迷状态,甚至出现脑疝而死亡。20%出血后有抽搐发作。有的还可出现眩晕、项背痛或下肢疼痛。脑膜刺激征明显,常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2天内出现。多数病人出血后经对症治疗,病情逐渐稳定,意识情况和生命体征好转,脑膜刺激症状减轻。颅内动脉瘤在首次破裂出血后,如未及时适当治疗,部分病人可能会再次或三次出现再出血者约占本病的1/3。
  2.脑神经损害
以一侧动眼神经麻痹常见,占6%-20%,提示存在同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或大脑后动脉动脉瘤。
  3.偏瘫
在出血前后出现偏瘫和轻偏瘫者约占20%。由于病变或出血累及运动区皮质和其传导束所致。
  4.视力视野障碍
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沿视神经鞘延伸,眼底检查可见玻璃体膜下片块状出血,发病后1小时内即可出现,这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有力证据。出血量过大时,血液可浸入玻璃体内,引起视力障碍。10%~20%可见视乳头水肿。当视交叉、视束或视放射受累时产生双颞偏盲或同向偏盲。
  5.约1%的颅内动静脉畸形和颅内动脉瘤可出现颅内杂音。部分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后数日可有低热。
疾病病因: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病因为颅内动脉瘤和脑(脊髓)血管畸形,约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70%,前者较后者多见。其他原因有动脉硬化、脑底异常血管网症(烟雾病)、颅内肿瘤卒中、血液病、动脉炎、脑炎、脑膜炎及抗凝治疗的并发症,但均属少见。
治疗方案:
 1.一般治疗
出直急性期,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可应用止血剂。头痛剧烈者可给止痛、镇静剂,并应保持大便通畅。当伴颅内压增高时,应用甘露醇溶液脱水治疗。
  2.尽早病因治疗,如开颅动脉瘤夹闭,动静脉畸形或脑肿瘤切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