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我昔年,观读《更衣记》时候已经数年,在这愿意浅谈一下我的感语。首先要重申:对于张爱玲先生非常敬重与欣赏!她是我的思想奠基人之一。
对于爱玲的散文,我感觉内涵不仅丰富,更能让我们领略到既传统又不失时代前沿风韵。总像一个捏在手中的拳头那么真实有力,从不像有些作者写些虚套空幻的东西博你眼球。爱玲深晓民族文化,加上思想受到国外前沿文化的启迪,思想与认知皆不同于寻常女子。同时她善于在阅读过的西方文学中汲取幽默的论事格调。使得张爱玲的很多话语被人津津称道。
《更衣记》中首先由晒衣服,逐次引出中国女性的服饰文化。分别从自满人入关近300年没太多变化的大袄谈起,言道这时女人们基本一代一代人穿着是一沉不变的。加上清代统治者不赞成女人服饰太招人眼目,流行着的不过就是衫裤,大袄,对此似乎没有太多什么称道的。无非正室小老婆,还有寡妇着衣的颜色等封建礼数上的差别。当然爱玲的寓意更岂是那么简单的?她把这个时期的女性论述为可怜”是“可爱”的代名词。鄙视男子对异性的保护嗜好,导致清代时期的女性受其礼教束缚认为做个薄命的人于她们有利,在走极端的时代将政治与家庭制度的缺点直接揭穿披露。
直到清亡民国时期,受到欧美等西方文化的影响,年轻的知识阶级仇视着传统的一切,甚至于中国的一切。其实是满清所塑造的保守性压制导致人们到了惊恐与压力。以下是一段爱玲对清亡后的服饰革新进步的生动描写:民国初建立后,有一时期似乎各方面都有浮面的清明气象。大家都认真相信卢骚的理想化的人权主义。学生们热诚拥护投票制度,非孝,自由恋爱。甚至于纯粹的精神恋爱也有人实验过,但似乎不会成功。时装上也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喇叭管袖子”飘飘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短袄腰部极为紧小。上层阶级的女人出门系裙,在家里只穿一条齐膝的短裤,丝袜也只到膝为止,裤与袜的交界处偶然也大胆地暴露了膝盖,存心不良的女人往往从袄底垂下挑拨性的长而宽的淡色丝质的裤带,带端飘着排穗。民国初年的时装,大部分的灵感是得自西方的。衣领减低了不算,甚至被蠲免了的时候也有。领口挖成圆形,方形,鸡心形,金刚钻形。白色丝质围巾四季都能用。白丝袜脚跟上的黑绣花,象虫的行列,蠕蠕爬到腿肚子上。交际花与妓女常常有戴平光眼镜以为美的。舶来品不分皂白地被接受,可见一斑。军阀来来去去,马蹄后飞沙走石,跟着他们自己的官员,政府,法律,跌跌绊绊赶上去的时装,也同样的千变万化。短袄的下摆忽而圆,忽而尖,忽而六角形。女人的衣服往常是和珠宝一般,没有年纪的,随时可以变卖,然而在民国的当铺里不复受欢迎了,因为过了时就一文不值。由这段描写我们看得出,爱玲对清结束后的服饰革新一下子有了百花齐放的空前勃发。对于大部分女性意味这不仅是服饰的革新,更是中国女性人权与思想个性的跨越式进步,哪怕是负面的也是多彩而富有生机的。
但笔者(爱玲)思想恰恰是:时装的日新月异并不一定表现活泼的精神与新颖的思想。恰巧相反。它可以代表呆滞;由于其他活动范围内的失败,所有的创造力都流入衣服的区域里去。在当时军阀混战政治动荡的时期,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她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衣服。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由此,我们看的出,爱玲不仅仅是深蕴服饰文化变革与精通款式特点的人,更是一个了不起的思想者。她还喜欢用一些诗句、俗语、谚语去论述服饰和生活之间的联系,令高明的读着不仅感到毫无阻滞。而且还领略到爱玲具有的独特、敏锐的感性观察力,以及独特、清醒的理性。要知道一般的女性,多数是难以拥有这般心境的。而《更衣记》使她的散文潜藏的智慧在文字中凝聚,也许是爱玲对世间人和事看得太透彻,她总能为我们开拓出一片思想的空间。但这只是爱玲知性与沉思的特质下无意中显露的思想光芒。《更衣记》令我看到爱玲对服饰的存在形态上有着深邃研究和哲学思考,更被她赋予我们的那已不再是简单情感的震撼,而是理智的启迪与显露出其哲理深度的警醒和启示。
(上述基本就是我对爱玲《更衣记》的全部感触与认识~)
《更衣记》可以说是一篇描写从清朝建国到“五四时期”中国女性服装演变的历史,也可以说是借用服装的历史来反映社会发展进程带给中国社会的变化。
张爱玲通过用女性服装的变化,着重描绘了中国女性随着社会变革身上所发生的变化,“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一代又一代的人穿着同样的衣服而不觉得厌烦”。文中的这两句话既说明了清朝时期女性服装的大致情况,另一方面又通过服装说明了,清朝女性被封建礼教压抑、束缚,没有自由,没有权利,甚至连选择自己衣裳的权利也被剥夺了,我们知道爱美可以说是女人的天性,但残酷的封建专制制度,只让女人穿单一、单调的衣服,把衣裳当做只是女人的遮蔽之物,不能作为展示女性身体曲线美之物,就从我们生活中这一件基本的生活物品,也就剖析和揭露了专制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磨灭天性与磨灭人性的本质。女性被当做是男人的附属品,人格与尊严不被人尊重,就算是穿一件稍微漏一点雪白肌肤的衣裳,也能被认定为是伤风败俗。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就连女性与生俱来的美感也摧毁了,不免让人感到它“吃人”本质的可怕。
随之清王朝的灭亡,封建制度开始瓦解,西方民主与自由的思想传到中国,开始深入到人们的文化血液中,女性的服装也从专制的单一化朝着多样化发展,各式各样的衣裳开始出现在市场中,而这时的女性也逐渐的愿意展现自己的身体美和曲线美,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由专制走向民主,更加的愿意表现自己,表达自己。有了自身的想法和思维,而这些在高度统一化的封建社会,女性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权利的。
在民国期间,旗袍在中国女性中流行起来,张爱玲认为旗袍的流行是中国女性追求男女平等之权的产物,女人们受到了西方文化和思想的熏陶,醉心于追求平等的社会地位,可是依然封建专制的中国无法实现女人们的愿望,所以女人的就选择穿上缺乏女性美的旗袍,恨不得将女人的根性斩尽杀绝,因此初兴旗袍是严冷方正,具有清教徒的风格。
随着旗袍的流行,做旗袍的裁缝师傅们一定是改良了旗袍,增添了许多展现中国女性身体之美的元素,不然怎么张爱玲笔下身着旗袍的女性总让我感觉具有独特的东方之美呢?身着华丽旗袍的白流苏既散发着一股恬静之美,又凸显出了她身体的曲线之美。既有奔放之感但又不失恬静,可以说旗袍最大限度的显露了东方女性之美。
张爱玲利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再融合了她精致而细腻的语言,文章冷峻让人回味,展现了她天才般的写作能力和独特的个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