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中“兴尽晚回舟”兴尽的意思 渔歌子中“斜风细雨不须归”不须归的意思

2025-04-13 02:17:57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兴尽:游兴满足了。
不须归:不愿意离去。

作品原文: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6),宋济南章丘人,李格非女。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其夫赵明诚,卒于宋南渡时。易安晚年,流寓在浙江金华、绍兴。著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均已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

张志和(743~774),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烟波钓徒,生于唐天宝 2年,婺州金华人。其父张游一生在家闲居,他“清真好道”,精通庄列道家思想。张志和从幼受到其父道学文化熏陶。后张志和因生活在唐帝国从鼎盛跌落中衰的转变期,“安史之乱”对他的思想和处世立身产生消极影响。

回答2:

如梦令中“兴尽晚回舟”兴尽的意思:
一直玩到满意的意思。“兴尽晚回舟”承上启下,句中的“兴尽”是词眼,既包含了酒兴,更表明游兴,意思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李清照——《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渔歌子中“斜风细雨不须归”不须归的意思
即说作者很享受在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乐趣,乐而忘归,舍不得回去。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为:
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祁门县灯塔乡张村庇人,祖籍浙江金华,先祖湖州长兴房塘。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迹江湖。唐肃宗曾赐给他奴、婢各一,称“渔童”和“樵青”,张志和遂偕婢隐居于太湖流域的东西苕溪与霅溪一带,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渔樵为乐。

回答3:

第一个我不清楚,但第二个的意思是不想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