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由检不南迁,建立南明政权

2025-04-03 14:20:3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明思宗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同时也是统治全中国的最后一位汉族皇帝。光宗第五子,熹宗异母弟,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母为淑女刘氏。于1622年(天启二年)年被册封为信王。1627年-1644年在位,年号崇祯。即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节俭朴素,并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然而他专横独断,刚愎自用,杀害抗清英雄袁崇焕,致使朝廷内部人人自危,最终众叛亲离;又横征暴敛,向人民征收“辽饷”、“剿饷”、“练饷”等苛捐杂税。在位期间农民起义猖獗,关外清朝势大,已处于内忧外患交集的境地。如果此时崇祯皇帝权衡利弊,当机立断,迁都南京,也许尚可保住江南的半壁江山,明朝或许不会这么快就灭亡,但是崇祯却迟迟没有南迁,放弃了一条生路。
朱由检不南迁建立南明政权的原因如下:
一是意识形态上的。士大夫阶层长期被正统教育洗脑,坚信撤退可耻,在政治上是错误的。
二是为了保命和推卸责任。南迁成功还好,万一失败,出主意的、附议的,肯定没有好下场。
三是实际利益上的。美宅良田不可能带走,丢了北京还不知便宜谁。最要害的问题在于,南迁之后,南北两个政府一合并,肯定要裁员,官员们思量的是俺的位子还有没有。

回答2:

1627年,陕西澄城饥民暴动,拉开明末民变的序幕。

此时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明廷苦于两线作战,每年的军费“三饷”开支高达两千万两以上,国家财政早已入不敷出,缺饷的情况普遍,常导致明军内部骚乱哗变。

朱由检亦知不能两面作战,私底下同意议和。但明朝士大夫鉴于南宋的教训,皆以为与满人和谈为耻。因此朱由检对于和议之事,始终左右为难,他暗中同意杨嗣昌的议和主张,但一旁的卢象升立即告诉皇帝说:“陛下命臣督师,臣只知战斗而已!”,朱由检只能辩称根本就没有议和之事,卢象升最后战死沙场。明朝末年就在和战两难之间,走入灭亡之途。

崇祯十五年(1642年),松山、锦州失守,洪承畴降清,朱由检又想和满清议和,兵部尚书陈新甲因泄漏议和之事被处死,与清兵最后议和的机会也破灭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朱由检召见阁臣时悲叹道:“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在陈演、光时亨等反对之下未能下决心南迁。

崇祯十七年(1644年)十九日凌晨,李自成起义军从彰义门杀入北京城。然后朱由检手执三眼枪与数十名太监骑马出东华门,被乱箭所阻,再跑到齐化门(朝阳门),成国公朱纯臣闭门不纳,后转向安定门,此地守军已经星散,大门深锁,太监以利斧亦无法劈开。三月十九日拂晓,大火四起,重返皇宫,城外已经是火光映天。此时天色将明,朱由检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朱由检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最后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时年33岁。身边仅有提督太监王承恩陪同。

回答3:

朱由检不是没有动过南迁的念头,只是大臣全都反对。后来不了了之。等到后来再想南迁的时候已经没有机会了。

回答4:

天子守国门,明成祖朱棣装的逼,后来的皇帝有点可能都不愿南迁。

回答5:

偏安南方就离灭亡不远了,宋朝就是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