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一个小县城,葡萄酒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其特有的魅力堪与法国波尔多媲美。
秦皇岛市昌黎县地处河北省东北部,总面积1212.4平方公里,耕地94万亩,总人口54.8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0%。昌黎县不仅是河北省的农业强县和河北省
首批扩权县之一,而且也是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
昌黎县东临渤海,北依燕山,西南挟滦河,气候和土壤条件特别适宜葡萄的生长,有400多年栽培葡萄的历史,所产的葡萄气味喷香,口感甜润,深受人们
的喜爱。上世纪70年代,又引进了赤霞珠、蛇龙珠、品丽珠等酿酒用的葡萄新品种,于1979年研制、开发出中国第一瓶干红葡萄酒,填补了中国干红葡萄酒的空
白。
近年来,昌黎葡萄酒产业发展迅猛,干红葡萄酒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葡萄酒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被誉为“中国干红葡萄酒城”和“东方的波尔
多”。
正在迅速发展的昌黎葡萄酒行业 在2010年底却迎来了寒冬,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的打击。本是几家贴牌酒厂的造假行为,由于人们对事情的误解导致“株连
酒族”,一时间,全国为之震惊,谈昌黎葡萄酒色变。为了更好的规范昌黎葡萄酒市场,昌黎县所有葡萄酒生产企业被要求停产停销,严格整顿。昌黎葡萄酒行
业进入了寒冬。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形势对于昌黎当地的正规葡萄酒企业来说,无疑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打击。虽然昌黎产区集体陷入危机,但是昌黎葡
萄酒等企业表现依然坚挺。各家企业负责人则认为,长远来看事件的曝光具有积极意义,面对监管部门的检查整顿各个厂家也会给予积极的配合,坚决打击造假
售假行为。为了消除消费者因假酒事件对昌黎葡萄酒产生的恐慌心理,他们呼吁媒体等舆论能正确引导,对昌黎葡萄酒不要“一棍子打死”。昌黎县政府在严打
的同时也做出正面的引导,对生产规范、质量有保证的企业给予肯定。并全面规范市场,让葡萄酒企业不要丧失信心,鼓励企业在保证质量品质的前提下,积极
面对,创新。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整顿,昌黎葡萄酒企业相继重新站了起来,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 秦皇岛兰卡酒
业努力创新,通过实验与研发采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工艺流程,以食用葡萄为原料研制出老百姓喝得起的葡萄酒----佐餐葡萄酒。“做好人!做好产品!做好
企业!”将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融合在每一件事、每一款产品。昌黎葡萄酒企业以自身的行动和优质的产品来抵御“寒冬”,塑造新的昌黎形象
昌黎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北倚千古神岳碣石山,东临万顷碧波渤海湾,是一个富饶美丽的滨海县,是一座香溢四海的干红城。全县总面积1212平方公里,人口55万,是中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2005年被河北省确定为扩权强县试点县。 素有“花果之乡”美誉的昌黎盛产葡萄。昌黎地域环境独特,与红酒之都波尔多同处北纬40度葡萄黄金生长带附近,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非常适宜酿酒葡萄的生长,其栽培历史可追溯到明朝中期。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兴饮品的崭露头角,昌黎适时建成河北省第一个葡萄等果露酒酿造企业。1983年,昌黎葡萄酒厂研制出获得全国酒类大赛金奖的“中国第一瓶干红葡萄酒”;1988年,中国第一个干红葡萄酒专营企业——华夏葡萄酿酒有限公司在碣石山麓诞生,从而使昌黎干红葡萄酒驰骋国际市场。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昌黎抓住有利时机,适时成立了葡萄酒业管理局和行业协会,大力发展干红葡萄酒产业。率先在国内建成最大规模的酿酒葡萄基地,种植赤霞珠等优质酿酒葡萄5万亩;广泛招商吸引投资,先后有世界五百强企业奥地利施华洛奇公司、贵州茅台酒厂、大连万达集团等20多家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加盟干红城建设,建成葡萄酒酿造企业31家,葡萄年加工能力10万吨。目前已形成了葡萄栽培、葡萄酒酿造、酒瓶厂、橡木桶厂、瓶塞生产及包装、彩印、葡萄酒学校、葡萄酒研发中心等系列产业化格局,培育了长城、茅台、朗格斯、地王、越千年、万达、丘比特等一批干红葡萄酒知名品牌,并拥有真正的庄园酒和国内首创的家庭酒堡;2005年,全县干红酒产业创产值12亿元,实现利税2.7亿元。昌黎干红葡萄酒占据国内市场份额已达30%,出口量居全国第一。2000年8月,昌黎被命名为“中国干红葡萄酒之乡”、“中国酿酒葡萄之乡”和“中国干红葡萄酒城”;2002年,昌黎葡萄酒成为中国第一个葡萄酒原产地域保护产品。
同时,昌黎干红葡萄酒酿造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带动了干红葡萄酒文化游的兴起。以“赏葡园风光、历酒窖隧道、观欧式酒庄”为主题的干红葡萄酒文化游享誉国内外,年接待游客15万人。华夏庄园、朗格斯酒庄、十里铺葡萄长廊已成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景点。
一年一度的中国秦皇岛昌黎国际葡萄酒节,是推介和打造昌黎葡萄酒产业的一个平台,已在秦皇岛、成都等大中城市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今后,我们将继续借势造势、异地办节,不断扩大“昌黎——中国干红葡萄酒城”、“昌黎葡萄酒——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昌黎,作为新兴的葡萄酒城,在国内外葡萄酒酿造业的影响力正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