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管理学前班的孩子

2025-02-23 21:01:2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班级日常常规建立的具体措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一个老师仅仅只是热爱他的学生,没有常规,没有教育,没有引导,任其发展,那么这个班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盘散沙。一个班级混乱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制定有序的班级常规,学生往往不知道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更好。所以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一定的秩序感,有利于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和孩子共同讨论,制定活动规则。
讨论是孩子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相互合作、相互解释、相互协调、相互交流从而确定一种最佳方案的过程。讨论能让孩子获得正确的认识,调节自己的行为,是孩子学习知识、掌握方法、体验情感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在和孩子讨论规则前,我们首先让学生理解,班级的常规是为了让大家在学生园了过得愉快而制定的。然后和孩子共同讨论制定区域活动的规则、学习活动的规则、户外活动的规则、进餐、盥洗、午睡等活动的规则。共同讨论出来的规则,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遵守活动常规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理解其中的道理。如在讨论学生盥洗的规则时,小朋友通过讨论后认为:洗手的时间不能太长;不能玩水,要节约用水;洗手时不可以吵闹;要认真洗手,搓肥皂等。通过讨论后,很多学生都能自觉地遵守,而对于调皮的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约束能力。由于是讨论制定的,所以如果有学生不遵守,那么就有其他的学生进行提醒、监督,及时让该学生进行改正。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二)用音乐让学生规范学生的活动。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音乐可以美化人的心灵;音乐可以让吵闹变得安静。用不同的音乐来规范学生不同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吵闹,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如我们在区域活动结束时,用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听到音乐响起就自觉地整理材料,等音乐换到欢快时,学生的材料就要整理结束,跟着老师做不同的动作。在进餐时我们播放一些优美、抒情的钢琴区,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餐。活动结束后,播放一些柔和的摇篮区,让学生在座位上休息等。相信这样的方式是现在已经普及的方式了。音乐在学生常规建立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但是我们要注意,所使用的音乐不要经常更换,让学生习惯成自然。
(三)将评比小红花落实、具体化,提高学生的自觉意识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小红花。以前在评比小红花时,我总是笼统地要求要各方面表现好,上课发言积极,坐得神气,吃饭香等等,由于各方面要求太高,但每星期真正能做到的只有少数几个,所以在评选小红花时都快成批斗会了,因为小朋友的眼睛是雪亮的,某个小朋友拿到了小红花,小朋友总能找出他某方面做得不好的地方。因为对于学前班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自控能力还不够好,他们在某些方面做得很好,可总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所以对他们的要求还不能太多。现在,我们一改以前的做法,从以前的要求面面俱到到现在的每星期只定一条规则,每星期公布一条要求,告诉学生这星期小红花要找的朋友是什么样的朋友,只要你在这个星期符合以上的一条就可以得到小红花,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我发现孩子遵守规则的意识增强了,班级常规也越来越好了,当有个别小朋友不遵守规则时,旁边的小朋友就会提醒他,所以获得小红花的小朋友越来越多了。
(四)重视家长工作,使良好的常规在家庭中能得以强化。
有一句话,从我接触学生教育以来,是一直记着的:“学校家庭,5加2”。 它的意思是说,在学校里的5天,不管孩子有多大的进步,在家的两天要是松懈,效果将会大大减弱,甚至适得其反,可见家校合作有多么重要。也就是说家庭是学生的另一个学习园地,家长是另一位老师。很多学生能在学校老师和同伴的提醒下保持良好的习惯,但在家中却成了另一副样子。因此我们要做好家长
工作,让家长在家中也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常规。多宣传一些先进的家教资料,帮助家长掌握一些科学的家教方法,使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家中得到强化。
(五)设立“小小监督员”,促进良好班级常规的形成
例如打饭就餐这一环节中,我们要求学生要排队走出教室,并且走步去餐厅,不准奔跑,到达餐厅后要排好队,不随意敲自己的饭盒,不打闹等。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有老师在场监督的情况下学生都能遵守,可他们只是躲避老师的一双眼睛,老师不看他们的时候又是另一副模样,有学生在打饭时喜欢敲饭盒,弄得食堂里很是吵闹、、、、在这种情况下,我就请能力强,自控能力好的学生来担任小小监督员,去监督小朋友的行为,这样不仅可以不放任学生违规行为,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为大家服务的意识,真所谓“一举多得”。
(六)运用榜样示范的方式。
老师只要表扬某个小朋友,别的孩子就会纷纷模仿这个小朋友的行为。因此,教师应做到嘴勤,及时发现和表扬学生中的良好行为。教师要求学生说话要轻声,可自己常常为了省事扯着喉咙打“长途电话”,进行遥控指挥,由于长此在教室大声的指挥声中,学生也学会了大声说话,大声指挥别人。如果教师每次能轻轻地走到需要指导的学生边轻轻的说,孩子们有事也会走到你跟前轻轻告诉你的,而不会坐在位子上大声告诉你。要求学生睡觉安静,教师就要做到动作轻,不能老远就喊:“快睡觉,别说话了”。要求学生洗手时节约用水,教师和家长就不能开着水龙头打肥皂;培养学生注意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教师和家长就要认真听完学生讲话。作为家长和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自己的行为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七)常规建立的坚持性。
确定了的规则必须坚决执行,教师尽量避免以临时的指令代替规则,尤其避免与规则相悖的指令代替规则。如作业做好了要及时给老师改,并且上交。若一位学生没做到,教师就让他走了,这时教师要和其他学生说清楚是因为这位学生身体不好,家长急着带他去看病。在规则的执行过程中,让学生体验规则的公正和互惠,从而提高学生遵守规则的自觉性,避免学生总是用规则去要求别人,而很少要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