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由于儒学被历史上大多数朝代奉为治国之本,孔子也被尊崇为至圣先师,因此,孔子的形象也就开始了不断被塑造的历程,一步一步走上了神坛,距真实的孔子越来越遥远了。《论语》是一部以孔子言行为中心收集的材料,是最能体现孔子思想的一部书,要客观地把握孔子的历史形象,就必须从这部书开始。下面笔者将粗浅地分析一下《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一、忧国忧民的政客形象
在孔子看来,伦理道德是家庭和社会得以维系、安定和发展的根本,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规范。如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时,他说: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也就是说要搞好统治,首先就得摆正统治秩序,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所在等级的道德行为规范去做事,才能天下太平、百姓安乐、长治久安。在这里他把君臣之间的伦理规范又放在了父子之上,由小家庭及大社会规定了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
孔子认为行政手段是实践这套伦理道德的直接渠道。因此,渴望被统治者任用。50多岁时,带领弟子踏上长达l4年的周游列国的道路。每到一处都认真研究当地的政治,宣扬“仁的思想,甚至他还要冒着被权臣杀害的危险。虽然,没有一个统治者愿意采纳他的主张但是孔子从不气馁。他对弟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认为行政手段是实践这套伦理道德的直接渠道。因此,渴望被统治者任用。50多岁时,带领弟子踏上长达l4年的周游列国的道路。每到一处都认真研究当地的政治,宣扬“仁的思想,甚至他还要冒着被权臣杀害的危险。虽然,没有一个统治者愿意采纳他的主张但是孔子从不气馁。他对弟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参政的激情来自于强烈的对现实的关怀,以天下为己任,从这个角度来谈,孔子是个不折不扣的政客。
二、修身养性的君子形象
据杨伯峻先生的统计,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了107次,几乎是出现率最高的名词了,可见,孔子对“君子”的推崇。如:《宪问》篇第28章:子日:“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日:夫子自道也”,虽然孔子自谦说君子的这三样品格自己一样也没有,可他的弟子子贡却认为“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三样品格正是孔子自身品格的写照。《论语》中多篇言论都可以看出孔子非常注重道德修养,把君子作为做人的准则。“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重义轻利、舍利取义是成为君子的首要品格特征;“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贞而不谅”君子仪态端正庄重,谦逊自律,克己奉公,不为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在言语上应该出语谨慎,不“打诳语”,保持稳重可信的人格等等。
三、循循善诱的师者形象
孔子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地位显赫,他打破了奴隶制社会学在官府的禁忌,首开了私塾讲学的风气,主张“有教无类”,从而使劳动人民也拥有了受教育的可能和权利。
孔子在史册中,严格来讲只有《史记·孔子世家》最为可信,《孔子家语》很可能是伪书,而《墨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中的孔子,更多是拟人化的孔子,是将儒家拟人化为孔子,这是由当时的文风所致。《礼记》是刻画其作为儒者、仁者和教育家的形象,而《史记》更多行迹、样貌、功业、理想和道德、学术。
简单的说,孔子有异相,长得很不一般。《孔子世家》记载“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名由此来,就是头顶中间凹陷,“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自幼便知礼仪,撒豆成兵,多做演习。“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按照周代的度量衡,大约和姚明差不多高。且再往下看:“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很明显,孔子认可自己的丧家之犬的形象,欣然笑的态度说明他不在乎外在形象,而在政治上当时也是失去了在鲁国的施政可能,在精神上也无从有精神家园——假设有形似,也许姚明真的很合适,尤其是姚明弓背之时就是这个感觉。正如伯乐相马有时甚至不辨雌雄,但求精神,孔子的形象并非是最紧要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子路性情粗朴,喜欢逞勇斗力,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曾经欺凌孔子。孔子用礼乐慢慢地诱导他,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作孔子的学生。
孔子在精神上很自信,到周王国见老子,在齐国听韶乐三个月不知肉味。在宋国被围、困于陈蔡之间、卫国被扣等等之时,都向弟子表示,天命在我,还要恢复周礼,无所畏惧。孔子闻达于诸侯,齐国、楚国等准备封赏其土地,但每次都被大臣所阻挡,主要理由是孔子及门下弟子俨然是影子内阁,一旦有所凭借势必潜龙乘云,齐国相晏婴和楚国令尹子西就是如此劝阻的。
目眩神迷,有如幻境。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曲子,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其中的志趣啁。”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其中的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知道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心旷神怡,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睛深邃远望,如同统治着四方诸侯,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说:“老师说这乐曲叫做《文王操》啊。”
太史公司马迁如此评价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之中记载孔子代理国相时,主持了齐鲁夹谷会盟。孔子时年五十有六,但是神采飞扬步伐矫健,行礼如仪。在外交战线上是大获全胜,“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何等潇洒自如,连续两次喝止了齐国的逾越行为,第二次甚至指挥手下斩杀了齐国的侏儒艺人。参照《左传》的史料,更加详尽。孔子挫败了政治与暗杀的双线阴谋,定公十年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犁弥言于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之,遽辟之。将盟,齐人加于载书曰:“齐师出竟,而不以甲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孔丘使兹无还揖对曰:“而不反我汶阳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齐侯将享公,孔丘谓梁丘据曰:“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也。且犠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飨而既具,是弃礼也。若其不具,用秕稗也。用秕稗,君辱,弃礼,名恶,子盍图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也。”乃不果享。
就在孔子达到权利顶峰时,将鲁国治理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时候,却被迫离开鲁国,开始14年的周游列国的旅程。孔子在当时是最著名的学者、学术领袖、国际观察家和客卿,当他晚年归国之时,对鲁国的政治生态完全失望,潜心于教学和整理典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