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开展基层教育研究的几点思考
作者:张铁道
当前,基层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表现出许多新的方式,其中包括当前正在进行的专项工作推进、基层教育科研机构组织的业务活动、高校以课题方式对基层教育科研的介入等等。所有这些方式,都越来越多地把我们长期以来从事的教育研究工作,逐步变成“以调查研究为手段,来诊断发展需求,设计实施干预过程,评价干预成效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的教育工作。”认识我们工作价值和方式的这种变革,对于我们更有效地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包括教学研究工作都具有长远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与国内外不少同行进行交流,许多同志也有机会到国外进行实地考察和比较。现在提出的“教育科学研究”,包括“学科教育研究”,从实际发挥的作用看,并不是以研究为终结,而是力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借助研究的手段来有效地介入现实,包括了解真实的情况,深入分析现实问题存在的内在原因,通过研讨的方式来集思广益,制定科学可行的行动方案。最后,借助实验和行动研究的手段来干预现实,改进现状,为未来更好的实践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工作方法。 我始终认为,研究的终极目的决不是为了研究,因为研究有一个很大的现实价值取向,在于要进行有理性的实践,从积累成功经验和知识更新过程中,不断增强服务对象和我们自身的认识和履行职能的能力。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有意识地发现和利用实践中积累的某一方面的创新经验,把它努力地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理性认识,同时,借助我们专业性的努力,运用具有本土性的、别人的、国外的成功经验和理论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我还想谈一个问题:当前我们的基层教育科研机构,与大学研究机构相比,与很多教育专业部门相比,我们自己有什么优势?我们应当怎样考虑当前和以后的业务发展?前不久,中央隆重召开了全国教育科技大会。这次大会上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在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包括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当中,如何增强我们本民族的原创性?结合我们的工作来思考,就是怎样利用基层教研部门,包括教科院的研究机构的本土性优势来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就课题研究而言,这些年不少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包括老师都反映,一方面说我们教育科研的形势大好,每一位老师都不同程度地介入了课题,甚至有的老师一个人承担了几个课题;另外一方面,我们这些课题一旦做起来都花很长的时间,很多精力,要遵循诸多规范。为此,许多人常常感到不胜其烦,而且成效也并不一定显著。疲劳之余,我们或许会想,我们工作中没有关照到的,有时恰恰就是那些现实问题鲜活的创造性的东西,或者说我们教育科研的原创性不足。其实,这和我们怎样认识教育科研有直接关系。作为基层教育科研机构,怎样在承担大量日常业务工作的同时,仍然能够在力所能及范围内选择有意义的课题、研究方法和工作机制,从中能够体现我们业务工作的创新意义和创新价值,我觉得这是大家应该共同研究的问题。
当前,如何提升基层教育科研机构在区域性基础教育发展改革中的影响力和引导力, 我觉得至少可以从四个层次来考虑和落实:
第一,基础教育发展政策层面。作为基层教育科研机构,应当关注行政部门改进的措施和政策举措的实施情况。
第二,学校发展层面。过去两年中,北京一些区县引进英国剑桥教育集团在促进学校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着重就学校校长领导能力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干预行动。通过近两年的工作, 这些学校校长认识问题的方式,包括办学理念和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等方面, 开始发生了积极变化。
第三,学科教学层面。一般认为,学科教学是教研员的专业领地。那么,作为教育科研人员,怎么来介入学科教育?我个人感觉,作为科研人员需要考虑的是:我们如何介入教学过程。我们常常去开展座谈,一般性地听听课,也来不及连续性地听课,没有深入跟老师和学生就他们的实际教学体验和学习感受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因而,我们就难以提出有分量的评价意见。我认为,教育科研人员不能离开学科教学的实践锻炼,学科教学始终是我们认识评价教育活动及其成效的最为重要的领域。
第四,学校教育的群体发展。学校教育背景下有三个基本群体:(1)校长群体。当前,一批年轻的校长成长起来了,进入学校领导的岗位,但他们缺乏足够的管理专业知识积累。在他们实现从一个优秀的教师转化为一个成功的校长过程中, 需要吸取别人的专业知识经险。(2)教师群体。
研究型的教师到底是怎么培养的? 我们怎样利用已有的优秀教师作为其他教师成长的专业资源? 前不久,我参加了 “王能智老师如何培养青年教师”的主题研讨活动,从中得到一个启发: 只有顺应教师成长、教师学习的规律性,才能有效地加工、传播优秀教师的成长。也就是说,要把王能智老师个人的成长经验变成地理学科教师乃至其他学科老师共同成长的路径,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一种教师继续教育的专业性课程,而建构这种课程仅仅靠教研人员是不够的。(3)学生群体。 新课程实施得怎么样?老师教得怎么样?从根本上说要以学生的学校生活体验为判断学校教育成效的主要依据。
我们从上述似乎比较具体的领域切入,只要能够坚持下来,就能够拿出具有一定意义的、原创性的,反映我们本土成功实践的和特殊需要的成果。这些给我们基层的教研机构提供了很大的专业发展天地。
在全国来讲,北京拥有最为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的优秀校长、特级教师、非常著名的学科教学专家,成功的经验非常多。但是,我们对于当地有影响的老师及其教学探索了解不多,加工不够,传播不够,常常停留在一个“给学校展示一下”或“请他来做公开课”的层面。我觉得,作为教育科研机构,不仅仅将实践停留在展示上,还要去研究它,加工它。把一个优秀校长、一个优秀教师多年积累的成功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提炼,看有什么样的规律、理念, 把它变成一种教师进行学习的培训课程,把它变成推进学科教学创新、推进学校管理创新的一种培训课程。通过这种活动,把大家成功的经验集合起来,变成一本有效实施校本教研的工作手册。在向这个目标努力的工作过程当中,使大家的理论学习加强了, 相互沟通增多了,成功的案例收集起来了。这样,才能发挥基层教育科研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谁的研究有效?为什么有效?教育教学研究人员都应该考虑这个问题。考虑怎么把我们的研究工作做得更加具有原创性?所谓原创性就是更能够触及到事物的本质,更加能够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更加使这种实践活动具有可持续性,更加使得研究获得的经验、知识、成果能够具有更大的辐射和影响力。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提高教研部门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地位,增强整个教育研究在区域教育发展当中的引导力。
最后再说几句怎样体现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我们先前比较多的体现方式是“成果”, 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现在,政府要求要搞短、平、快,要出调研报告。这就要求我们做有意义的研究工作,或者通过实际调查研究取得有意义的成果之后,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回馈到实践当中去,回馈到服务对象中去。我个人认为,如果我们要达到一定理论认识,可以采用学术刊物方式,努力的去反映我们认识的理性高度、理论成果。还有,我们可以把它变成教师培训资源。到今天为止,老师认为最有效的培训方法就是找一位优秀教师做一堂课。实际上,所谓的课只是一个真实的例子。写案例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成果形式。但是,还有一种研究,就是基于研究的业务工作。这种业务工作是行政部门包括政府部门赋予我们这种研究机构要从事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成果可能还不能够马上诉诸于公众,我们可能会把研究的成果作为内部交流,或者是作为行政部门的内部反馈。
总之,在当前和今后,我们教育科研机构自身的职能还是要去深入实践,不断借助科学的理论指导,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但是,更多的面向实践,到学校当中去,到学科教学过程当中去,到我们面对的服务群体成功的过程当中去,从中找到我们的用武之地,去帮助基层教育工作者更有成效地管理、更有成效地教学。我们惟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提供创造性的服务,才能成就自身的事业,体现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