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人已经难以写出像古代诗词一样美的诗词算不算一种文化流失?

2025-02-24 03:25:4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

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

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李白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

此外,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范围。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近体之间的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近体句式。但也有些古诗作者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来避律。

至于是不是损失,我觉得不算损失,毕竟前人留下的古诗词数量是极其极其庞大的,不能说因为大家不会写诗了就是损失了,大家不会写是因为大家没学,如果强制规定认字之后就要学习写诗,是可以捡起来的。

回答2:

念奴娇•冰凌花

心月妙圆明

身材娇小,破冰原万里,扫除冰世。悦意春风山水笑,诸类竟牵红日。碧草青青,苍松郁郁,百卉齐争栉。冰凌未绽,余花谁敢称使? 忆昔苦难中国,魔魅恣横,狮被豺鳖治。 一曼开慧挥玉指,为母献身鸣耻。反对独裁,抗击倭寇,翻覆封建制。众杰铁骨,擎托华厦昌至。

世界巨人——中国
(心月妙圆明)
自中华民族在北京站起,世界就含在了嘴里。轩辕眼睛挑着日月,铸成了民族人文铁笔。秦皇手臂挽着三山五岳,焊就了中华江山一体。汉武舌头吮着黄河南海,刻上了民族繁衍印迹。我再一次咀嚼着,圆明园的野蛮,卢沟桥的无礼,干涸了几回母亲心雨?延安窑洞灯光,沐浴了母亲躯体。南巡讲话微风,挑开了国门封闭。民族复兴蓝图,富强了中国大地。 一带一路战略,惠及了多少国家与群体?中华儿女豪迈地奏响了,新时代民族伟大复兴的交响曲;坚定地踏向共产主义!

虞美人•妾愿作情船

(心月妙圆明)

秋风暗泣花还谢,
孤雁匆归咽。
江流忧怨为谁咸?
唤你早回妾愿作情船。

往昔蜜意应犹在,
无奈君心改?
江天微雨几寻眸,
秋景涌生多少恨和愁。

平南海

(七绝)

心月妙圆明

华族祖产风光绮,
宝岛南疆血脉依。
秀美家园遭掠盗,
薅根睾毛扫群夷。

回答3:

算!现代国人能解古代科考考题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写出古代学子的诗词文章更不可能的。总得来说,西方的东西学的多了,科学的知识学的多了,古代的知识掌握的少了。

回答4:

我觉得算文化流失,现在的人已经不太重视古诗词了,学校学文科的不如学理科的人吃香,因为理科好找工作,工资高。高考不会考诗词,所以很少有人会关心这方面,真担心多年以后我们的传统文化还有多少人可以领略,有多少人可以得到传承。

回答5:

现代人很难把握古律,但格律诗词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可以把握的。因为古典诗词不是文化主流,只有一部分民间爱好者还在坚守着。现在的主流学校不学古典诗词,主流媒体也不知道什么是格律诗词,误以为凑够五言或七言就叫绝句律诗。许多专家教授为了显示有学问,拿顺口溜打油诗当格律诗,抬高自己而已,懂行一眼就识别真伪。民间有许多高手,写的相当不错,只是没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