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敢说木兰到底是有是无,因古代对于女性的注重还是太少了。现有的证据都是间接证据,没办法一锤定音有没有其人,无论地方史记还是官方的实录都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我认为,木兰,应该是有其原型,因为要不是因为这个经历的相对真实性和传奇性,大家不会对当时社会地位不高的女子浪费这么多笔墨,写的那么生动真实,有那时间不如写写山鬼,精怪的诗歌呢。但是木兰的事迹,经过历朝历代的传唱改编,着实有很多艺术加工成分的。你说3分真7分假也行,1分真9分假也行,但你就是无法正式剥夺他 那丝“真”的可能性。
附录:木兰故事的流行主要是依靠北朝民歌《木兰辞》,由于史书上没有对于木兰姓氏、籍贯的记载,所以对于花木兰的争论一直都存在着。
至于花木兰出生年代,姚莹在《康輶纪行》中说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时;宋翔凤的《过庭禄》中则说她是隋恭帝时人,程大昌的《演繁露》中则说她是唐初人。元代有一个名叫侯有造的人,写了一篇《孝烈将军祠像辩正记》的文章,记述了木兰的一些情况。文章中说:“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亳之谯人也。世传:可汗募兵,孝烈痛父耄羸,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胄,鞯藁,操戈跃马,驰神攻苦,钝锉戎阵,胆气不衰,人莫窥非男也。历年一纪,交锋十有八战,策勋十二转。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书……
在北魏官方文献里,孝文帝改革之前,皇帝一般称为“可汗”,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与柔然族的战争达到了25年之久。422年,拓跋焘被立为太子,423年登基,改元始光。拓跋焘自小就展现出过人的军事天赋,十二岁时就远赴河套抗击柔然,迫使柔然不敢入侵。拓跋焘继位以后,重用汉族大臣崔浩等,整顿吏治,励精图治。且孝文帝改革后,朝野全面汉化,已不再有“可汗”的称谓。也就是说,花木兰若史有其人,应该生活在拓跋焘时代。
由于花木兰的形象符合中国传统观念中“保家卫国,英勇孝顺”的形象,所以从唐代开始,官方就修有“木兰祠”供奉花木兰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