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 ),即明思宗(1627年—1644年在位),字德约 ,明朝第十六位皇帝 ,亦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
天启二年(1622年)被册封为信王,
天启七年(1627年)登基,改元崇祯,后世称为崇祯帝。 崇祯帝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可惜其生性多疑,无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王朝。在位期间爆发农民起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在位17年。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四日,昌平州吏赵一桂等人将崇祯帝与皇后葬入昌平县田贵妃的墓穴之中,清朝以“帝体改葬,令臣民为服丧三日,葬于十三陵思陵”。
崇祯帝死后,清上庙号怀宗(后取消),南明弘光帝上庙号思宗,旋改毅宗,隆武帝上庙号威宗。清上谥号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放眼明朝,二流人物居多,尤其到了末年,怎样区分二流和一流,很简单,一流可以力挽狂澜,二流不能,说他袁崇焕是二流一点不冤,当他说五年复辽的时候已经可以判断是了。问题是为什么要朱由检为袁崇焕的事情埋单?说什么杀袁崇焕是自毁长城,我不这么认为,纵容袁崇焕杀毛文龙才是自毁长城,朱由检唯一的错就是错信了一个车大炮的人,还当了真,认真就受了伤,伤愈了心肠就硬了,心肠硬了手就不听使唤了。
从袁崇焕的下场看,朱由检太狠毒,很多人说这就是朱由检的短板:感性、女性特质、由爱生恨,我个人觉得还真不是因为这个,由爱生恨能扯上一些边,女性特征真谈不上,相反他很理智,是因为保全意识痛恨结党才凌迟了袁崇焕,崇祯初年,一个少年从兄长手上接过江山,是时的江山已风雨飘摇,接手是死,放任更死,他不能不接,他杀阉党,惩贪腐,裁冗员,树新政无处不是陷阱,其实他没有什么选择,选来选去无非两条路走,一条自己折腾死,另一条看着别人折腾死,他选前者,因为他不想像他哥他爸他爷那样看着家业被人玩垮玩坏,他想自己做一次主。
由检幼时丧母少年丧父,父亲不得宠,好不容易熬来皇位,却做了大明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哥哥上台加速了政体的腐化,到自己接手的时候,国家已经千疮百孔积弊难返,“明朝”这件生物体基本已经宣告死亡,只是分彻底死亡和植物人两种状态,而选择哪种状态完全取决于朱由检的个人态度。
从朱由检上台后种种表现来看,他是致力于国家中兴的,但时不我待,最好的机会已经在隆万改革的后期丧失了,加上万历三十年如一日的怠政和建奴人民的崛起,基本上已经回天无力。加上魏忠贤的简单粗暴,基本上就折腾得这个王朝只有最后的一口气了,朱由检的出现的意义从根本上讲是为了上三代赎罪和找回明王朝应有的最后体面。三百年前,为驱逐蒙古人回草原,朱元璋因运而生,带着一种顽固的农民思维来运作这个帝国,守家护院般经营着这个国家,不抢人一毫,也不会许人一分,保守到脚。子孙多承袭了这种保守农民的特质,这也就解释了有明一代为史上最硬一朝,朱由检也不例外,甚至将这一特质愈演愈烈:崇祯从政勤勉,不止当朝,在历代皇帝中鲜有与其相比者,节衣缩食,内帑几乎无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是不如人的人,一个对自己严格的人对别人严格有何不可,尤其当他是皇上的时候,这毫不过分,但诸臣误上,换五十相也无济于补,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严厉苛责刻薄寡恩,崇祯一直被诟病,在所有对朱由检的评价当中,除当年明月外没有一人给他一份怜悯和尊重,谈其功过是非用的全都是以果导因成王败寇的思想。其实结论很简单,崇祯从掌国到殉国,表现出所有的激进和极端和发生在他身上的所有故事都只是为了证明一点:
他不会低头,也不会妥协,宁折不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