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巨著《三国演义》中有三位奇人,被称之为“三绝”,你知道他们是谁吗?

2025-02-23 18:17:54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大家都对小说《三国演义》人物如数家珍,其中有三位奇人,被称之为“三绝”。他们在“三绝”方面都超出常人。那么,他们分别是谁?又绝在何处呢?

第一位是“智绝”诸葛亮。《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的才智能力和妖怪相仿”,孔明之智已经被刻画得似妖非人了。他的“智绝”首先表现在他卓越的政治眼光,这一点集中体现在《隆中对》上。未出隆中而知天下三分,刘备正是根据他的战略规划实现跨有荆益,由弱转强的;也是因为偏离了诸葛亮定下的联昊抗曹的既定战略而最终导致夷陵大败。

第二点体现在他出神入化的军事指挥上。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等,都体现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然而诸葛亮之所以这么为后世推崇,关键还不在于上面的两点,而在于他那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铺佐两朝。六出祁山,最后病逝五丈原,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这份精神比他的才智更加令人感动。

第二位是“义绝” 关羽。《三国演义》写关羽重“义”,着重刻画了三个情节:一是屈身降曹,而后千里走单骑寻兄;二是华容道捉放曹;三是拒降孙权,慷慨赴死。降曹后去曹寻兄,是不背旧主盟誓;奉令擒曹却放曹,是酬报私恩。关羽身上“义”的内涵便体现在这两点上。

前者是关羽“义”之根本,关羽对张辽说:“我和玄德不仅是兄弟还是朋友,但是我们更是君臣关系。”因此,关羽与刘备既是兄弟,更是君臣,此“义"乃“忠义”,是家庭伦理、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结合。后者的“义”则是具有浓厚个人情感色彩的“报恩”,没有华容道,关羽的形象便不算完整。曹操是“汉贼”,关羽又已立军令状,无论是从政治利益还是个人生死角度考量,都没有放过曹操的道理,但是关羽还是放了,此“义”乃“恩义”。

第三位是“奸绝”曹操。曹操是《三国演义》着力塑造的“奸雄”形象,所谓“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怕人在他睡觉时行刺,就宣称自己喜欢梦中杀人,故意把一个热心服侍他的近侍一剑刺死; 祢衡击鼓骂曹,他极为恼怒,打发祢衡说降刘表,借黄祖之手杀他;他平时嫉恨好耍小聪明的行军主簿杨修,以“鸡肋事件”扰乱军心的罪名将共除掉;曹军围寿春攻打袁术,军中缺粮,竟向粮官“借头”来稳定军心。

以上种种情节,都足以说明曹操之“奸”,但都比不上杀吕伯奢一家这件事来得深刻。曹操向董卓献刀失败逃出京师,路遇陈宫,因被通缉所以投奔吕伯奢。吕伯奢热情款待并出门买酒,结果曹操听到吕家人磨刀杀猪之声,以为他们要谋害自己,于是尽杀吕氏家。离开时路遇买酒归来的吕伯奢,曹操在明知杀错人的情况下,担心吕伯奢要告发自己,又杀害了他。如果说这是在逃亡途中,难免多疑,杀吕伯奢虽然过分但也为自保,但当陈宫质疑他时,他竟大言不惭地说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明明是大逆不道之事,却能如此理直气壮,毫无羞愧之心,真是奸人无疑。

这就是《三国演义》历史上的“三绝”。一个“智绝”诸葛亮,一个“义绝”关羽,一个“奸绝”曹操,他们在忠义、奸逆、才智方面都超于常人,因此被称为“三绝”。

回答2:

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