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诉我们同情心的重要性是什么?

2025-04-02 10:11:4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孟子》告别我们“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应该有同情人。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义、善。从书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扩展资料:

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章句上)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

孟子一贯以孔子的正统的继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他不仅授徒讲学,培养出了乐正子、公孙丑、万章等优秀的学生,还与弟子一起著书立说,著《孟子》七篇,留给后世。犹如绵绵春雨,普降于漫漫的历史文化中。

回答2:

整个“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所说的都是恻隐之心。

不得不说,孟子真的不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啊!如果他肯耐心点把剩下三个心都说明白,该多好呢?省了后人的猜测。后来人再举例子去阐述,也未必能达到孟子那样自然的高度。

不过我们总还是可以从生活中找到一些例子,用“理性的直观”来和先贤的思考对照。

以下是我个人的理解,窃以为与孟子之意应该相距不远。

一,恻隐之心。直接用孟子的例子。这里要强调一个字,就是“乍”,就是一瞬间的本能感受,而来不及去用理性思考。因为来不及思考,所以这个时候的反应是人最天热的本性。一旦思考了,想得越多,就越有可能离开天性,而想到功利,也就是想到了“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之类的问题。

顺便一提,孔子说,不必三思而后行,“再,斯可矣”,或许也是有这一层含义。当然,只是或许。

不独独是看到小孩子快掉进井里,我们开车在路上,忽然看到一只小猫小狗,在马路车流中间,彷徨无措,随时可能被车撞到,但又还没有受伤的样子,大概绝大多数人都会内心紧张。这也一样是我们都有恻隐之心的表现。

二,羞恶之心。譬如人对尊严和隐私的保护。小孩子犯了错,往往宁愿被罚抄写,也不愿意当众罚站,因为罚站“伤面子”。这就是羞恶之心。

又如一个关于王阳明审犯人的公案:阳明抓到一个犯人,对他讲述“良知”的道理。犯人不屑一顾地说,我这样的人哪还有什么良知?阳明听后 没有直接反驳,只是说:天热,请你脱下外衣。犯人大咧咧脱下外衣。阳明又说:还是热,请你脱下内衣。犯人毫不在意,继续脱掉内衣。阳明继续说:还是热,请你脱下裤子。犯人局促不安地说:这不行!阳明把手一指犯人,喝道:这就是你的良知!

这里所说的,大概就是“羞恶之心”,是关于隐私,关于尊严的。狗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抱住母狗发情,人不行,这就是羞恶之心。

回答3:

嗯,孟子就是很体谅老虎百姓吧,就是觉得以民为本吧,同学心非常的重要,就是有同情心才会体谅老百姓。

回答4:

不要同情心过于泛滥。

回答5:

我们同情心的重要性的确不错,看看要对谁同情,怎样同情能不能值得同情这个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