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消费者喜欢吃蜂蜜,购买蜂蜜后一时吃不完或者忘记食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存放,蜂蜜由液体状态变成白色的沉淀或者膏体状态,一些网友一见这种现象,就以为是掺了白糖,这是不正确的.
这其实是蜂蜜的结晶现象,大部分蜂蜜经过冬天的存放,都会结晶,由原来的液体状变成膏体状,不管液体时颜色如何,一旦结晶,颜色大多会变成白色或淡黄色.
我们知道蜂蜜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二者占蜂蜜重量的65%~85%,其他成分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酶类和生物活性物质等。蜂蜜结晶的本质是是葡萄糖从蜂蜜中析出的现象.是蜂蜜正常的物理变化,就像水结冰一样,形态发生变化,但不影响品质.
晋郭璞在《蜜蜂赋》中写道:"散似甘露,凝如割脂,冰鲜玉润,髓滑兰香。百药须之以谐和,扁鹊得之而术良,灵娥御之以艳颜,明确指出了蜂蜜形态的变化
不同的蜂蜜,结晶状态也会不同.有的结晶细腻如猪油,入口即化.如油菜蜜,椴树蜜,桐花蜜等,有的结晶颗粒较粗,如荆条蜜,紫云英等,吃进嘴里有沙沙的感觉,这都是正常的结晶状态.
蜂蜜的结晶千变万化,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温度,蜜源都可以影响蜂蜜的结晶,最适合蜂蜜结晶的温度为13-14度,高于27度就不易结晶,很多朋友把蜂蜜放进冰箱保鲜期待蜂蜜结晶,耐心等待几天甚至一个星期后仍然没有结晶,心里就会有疑惑是不是遇到假蜜了,其实,这种现象和蜜源种类有关,从长远看,蜂蜜放进保鲜室一定会结晶.对于爱结晶的油菜蜜蜜,放进冰箱一个星期一般就可以结晶;对于有些不爱结晶的枣花蜜,洋槐蜜等,放进冰箱1-2个月也不一定会结晶,这都是正常现象
在我的养蜂生涯中,我见过许许多多千奇百怪的结晶,以瓶装蜂蜜为例子,比较常见的是从瓶子底部开始出现沉淀,然后慢慢结晶,直至全部结晶完毕;也有从瓶子上部至上而下的结晶;更匪夷所思的是,还有一种结晶是上下部分是结晶状态,中间是液体状态, 不是亲眼所见,估计大多数人都不相信。
很多购买超市蜂蜜的新手朋友有时会遇到蜂蜜瓶底部类似发霉长毛的样子,不懂的话会以为是蜂蜜变质了,其实这也是蜂蜜的结晶现象。这是由于超市的蜂蜜大多经过高温加工,加工后再结晶,结晶颗粒会变大。
蜂蜜的结晶,与蜜源种类和纯度关系最大,以洋槐蜜为例,,纯度越高,越不容易结晶,如果混有其他杂花蜜,则有可能结晶.有的蜂蜜,天生爱结晶,比如油菜蜜,紫云英蜜,百花蜜等;有的蜜,不爱结晶,比如洋槐蜜,枣花蜜等,但也不是绝对.有的年份洋槐蜜会结晶,所以书上说:洋槐蜜不易结晶.但不易结不代表绝对不结晶,我生活实践中,洋槐蜜是可以结晶的,如果您购买的洋槐蜜出现了结晶现象,也不需要太过于担心!
有的蜂蜜,结晶后会很硬,有的蜂蜜,结晶偏软,有的蜂蜜,结晶后出现分层现象。这主要和蜂蜜的浓度和罐装方式有关.同一种蜂蜜,浓度越高,结晶后越紧致;罐装方式不同,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的结晶状态也会不同。
你说的是蜂蜜结晶了,蜂蜜结晶是物理现象,正常的结晶是绵软的像白糖一样的,可以吃的。如果温度升高的话,还会恢复原状,也就是蜂蜜最初的状态。有一种情况,如果结晶是像白糖一样的话,那就有问题了,可能是蜂蜜掺入了白糖。你可以比较一下。
蜂蜜结晶是一种正常的物理现象,就如同水结冰一样。蜂蜜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葡萄糖具有容易结晶的特性,冰箱冷藏室的温度恰好可以促进葡萄糖小结晶核的运动,从而加快蜂蜜的结晶速度,促使其形成结晶体。不过结晶改变的只是蜂蜜的形态,并不影响食用。
不过不同蜜源植物酿造而成的蜂蜜葡萄糖含量不同,结晶的情况也有所区别,葡萄糖含量高的蜜种容易结晶,而果糖含量高的蜜种就不容易结晶。此外再受到保存环境、取蜜次数、蜂蜜成熟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蜂蜜结晶的程度也不一样。有的是整瓶结晶、有的是半结晶半液态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