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文章《内蒙古自治区为什么成立于建国前?》电子版(中学历史教学2007年第12期)

zhoulorna@qq.com 谢谢 可追加分
2024-12-01 23:08:1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据2007年07月30日新华网:伟大实践见证伟大创举——写给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实施60年

“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保障了我国少数民族的权益。”最后一位蒙古族王爷、内蒙古自治区原政协副主席奇忠义老人这样对记者说。

年逾八旬的奇忠义是成吉思汗第34代嫡系子孙。新中国成立前,他作为伊克昭盟(即今天的鄂尔多斯市)郡王旗札萨克(即旗长),率全体军政人员和平起义。

目睹6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的变迁,奇忠义说:“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保护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

翻身牧民唱赞歌

“起来,蒙汉的人民,我们要团结一心。我们同是受苦受难的奴隶,我们同是受人宰割的羊群……快把手拉起,快把脚放齐,跟着鲜明的旗帜,创造我们美好的大家庭。”

家住乌兰浩特市的韩唐书老人,对60年前的这首“流行歌曲”记忆犹新。

“旧社会的内蒙古是什么样呢?蒙古民族处在社会最底层。农牧民缺医少药,人口急剧下降。”84岁的蒙古族老人高万宝扎布回忆说。

怎样改变这种命运,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前途在哪里,代表着广大群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思考着这个问题。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解决好民族问题是中国历代政权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后就十分重视民族问题,一直孜孜不倦地探求解决民族问题的出路,经过多种途径的探索,最后确立了符合实际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然而,当抗日战争的胜利号角余音未消时。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就出现了所谓“内蒙古共和国临时政府”,在王爷庙出现了“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针对内蒙古地区存在的民族分裂和所谓“独立自治”活动等复杂斗争形势,中国共产党展开了以民族区域自治解决内蒙古民族问题的伟大实践。

1945年9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对内蒙工作的意见》,更为缜密地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首先从各旗开始,争取时间,放手发动与组织蒙人的地方自治运动。”

1945年11月26日至28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乌兰夫在张家口主持召开了内蒙古各盟旗代表大会,成立了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1946年4月3日,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与“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在承德召开了“四·三”会议,协商撤销了“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建立起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东蒙总分会。于是,内蒙古自治运动在党的领导下统一起来,走上了健康发展道路。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在王爷庙成立,乌兰夫当选为内蒙古自治政府主席。当年年底,王爷庙改为乌兰浩特,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城”。

从1947年11月到1948年4月,新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在全区展开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农牧民翻身做了主人;在牧区进行了民主改革,“牧场公有、放牧自由”“不斗、不分、不划阶级”和“扶助贫苦牧民,牧工牧主两利”的政策使得内蒙古草原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在城镇,保护了工商业发展,陆续恢复和建立了一些军械厂、皮革厂和被服厂,所生产的武器和军需品源源不断运往前线补给东北野战军。

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引导下,内蒙古又相继成立了达翰尔、鄂温克、鄂伦春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和19个少数民族乡,深受剥削和压迫的各族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充分行使自治权力管理自治区内的事务,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建、形成和不断完善,以及法制化的进程,作出了不懈探索。

共同描绘幸福景

“当年的乌兰浩特,只是一个大村屯,满眼都是土房和茅草房,哪像现在想找一座土房太不容易了!”77岁的乌兰浩特市市民扒克扒见证了当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和乌兰浩特60年的变迁。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伊始,百废待兴。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原称归绥)城内,只有一辆公共汽车,主要交通工具是骆驼和马车。1947年,内蒙古粮食产量仅有18.45亿公斤,牲畜年末存栏仅852万头(只)。并且,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仅有农具修造、照明发电、民用采煤、木材采伐、皮毛和粮油加工等小厂和手工作坊600多家。

“当时,内蒙古连铁钉都得从外省调!”扒克扒说。

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尽管国力有限,但中央人民政府还是不断调遣人力物力财力,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内蒙古的建设。医院、畜牧兽医站、学校、科研机构等陆续建起来;包头钢冶炼和机械制造工业、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工业及畜产品加工工业等系列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而起;成千上万自愿支援边疆建设的各族干部和科技人才,充实到内蒙古各行各业建功立业……

“一五”时期内蒙古被列为全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地区,五年里国家对内蒙古基本建设投资累计达11亿多元。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特别是1984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之后,内蒙古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自治区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带领全区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思想观念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强化改革、开放、科技进步的三大动力,抓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内蒙古实际的发展路子,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光阴荏苒,60个春秋在革命与建设的进行曲中匆匆而过。内蒙古各族人民群众经过前赴后继的辛勤创业,如今已收获丰硕的果实。

据统计,2006年,内蒙古生产总值达479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2513美元,财政收入712.9亿元。近5年来,内蒙古生产总值以年均16.6%的速度增长,增速连年位居全国第一,被称作“内蒙古现象”。

如今,内蒙古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和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许多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全国前列,涌现出伊利、蒙牛、鄂尔多斯、小肥羊等17个中国驰名商标;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迅猛,2006年,内蒙古铁路正线延展里程达7813公里,公路线路里程8.33万公里,分别比1947年增长4倍和40.7倍;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1978年的301元、131元增加到2006年的10358元、3342元。

草原明天会更好

16岁的王朝鲁门现在是内蒙古通辽蒙古族中学高二的学生,在这所学校里,他用蒙古族语言学习、生活,将来还要用蒙语参加高考。这位来自扎鲁特旗的小伙子说,将来要当一名医生,为家乡牧区人民的身体健康出一份力。

在自治区成立之前,内蒙中等专业和高等教育几乎一片空白,而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基本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成人教育比较完整的、具有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教育体系,各民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截至2006年底,全区有少数民族中小学生75万多人,占全区中小学生总数的24%以上,其中蒙古族学生近67万人,占总数的21%以上,高于少数民族的人口比例。全区用民族语言授课初中160所、高中49所,36所高校也都开展了民族教育。截至2006年末,蒙古族每万人口中拥有在校大学生134人,比2000年提高近3倍。

通辽蒙古族中学校长高娃对记者说,少数民族语言教育,使少数民族精神文化得以保留并不断传承发扬。

60年来,在人口素质迅速提高之时,内蒙古少数民族人口也在稳步增长。在自治区刚刚成立时,全区蒙古族人口只有83万多人,去年这个数字已达到近424万。如今在内蒙古1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55个民族,全区人口2390多万,其中蒙古族占总人口近18%,其他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约4%。

内蒙古自治区主席杨晶说,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就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和管理国家与地方事务。

为进一步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法》及有关规定,内蒙古自治区积极推动民族法制建设在立法、语言文字、培养干部、经济、财政、文化教育等方面行使自治权。《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快边境旗市发展的决定》《关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通知》《关于学习使用蒙古语言文字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具体规定和办法,为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在生产、生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困难,在政策法规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和人民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内蒙古自治区民委副主任曹艳荣说。

近几年,内蒙古自治区通过党校培训、出国深造、挂职锻炼等形式,已经建立了一支结构比较合理、素质比较高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截至2006年底,全区党政机关中少数民族干部接近5万人,占机关干部总数的30%以上,其中,蒙古族干部占近26%。这支队伍成为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得以贯彻落实的有力保障。

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司长毛公宁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和实践,为新中国正确解决民族问题创造了一个范例,为在其他民族地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探明了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