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为,谓之
这三个术语都是解释词义的,其训释格式为:训释语+术语+被训释语,可以译为“叫做”“称作”。例如: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孔颖达《疏》:“墙谓之墉。”
毛传:两樽曰朋。
孔颖达:高大而坏谓之崩。
朱熹注楚辞:徒行为步,乘马为骑。
用上述术语时,一般都是两个以上连用并举,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的词语之间的细微判别。如:
秦谓火蚋,楚谓之蚊。行卖曰商,坐贩曰贾。
反训
用反义词解释词义。有些词古代含有相反两义,如"乱"字有扰乱和治理两义。以"治"解释"乱",就是反训。
貌,之貌
这两个术语的用法和作用相同,一般都是用来解释表示其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
毛传:迟迟,舒行貌。
何晏:莞尔,小笑貌。
意气勤勤恳恳。《报任安书》李善注:勤勤恳恳,忠款之貌也。
之为言
古注使用这两个术语,一般都是声训。 即用声音相同相近的词进行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义或同源词。如:
膳之言善也,今时美物曰珍膳。是膳者,美食之名。(孔颖达语)。
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推原
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索词义的由来,这种训诂方式叫做推原,亦称推因。
黄侃云:“凡字不但求其义训,且推其字义得声之由来,谓之推因。”
这是那里的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