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天入伏是怎么算的

2025-04-04 05:03:31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夏至后的第三个耿日开始倒伏。直到立秋后第二个庚日的前一天结束。三伏天分为第一天、第二天和最后一天,第一天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第二天从第四个庚日开始,最后一天从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初、末日都是10天,中间的日子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因为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是早晚发生的。
福田简介:
进埋伏就是进“三伏天”。三伏分为初、中、末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每年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出现三伏天,其气候特点是高温、低气压、高湿度、低风速。“伏”是指殷琦被阳气逼得躲在地下,三伏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历日期配合确定的。因为每个庚日相隔10天,所以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规定时间是10天。

回答2:

入伏,意指进入三伏天。 “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伏”,亦有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之意。2018年的7月17日,是头伏的第一天,按中国的日历法来说,是真正暑天的开始。

三伏具体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三伏天时段长短不完全一样,如果中伏在立秋后结束,就是30天;如果中伏在立秋前结束,就是40天(中伏20天)。

三伏天往往天气是最热的。主要是因为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后的三伏。

回答3:

多数朋友可能都听说过农谚:“夏至三庚数头伏”,但是却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一般情况下,每年的6月21号或者6月22号,就是大家口中所说的夏至日,这也是在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个节气了。当夏至日到来,就意味着炎热的天气已经要到来了。



这句俗语的意思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当夏至来了之后,第三个庚日就是所谓的伏天了。而提及到的入伏,就是进入到伏天,大家都害怕的三伏天,就是一年当中最热的那段时间伏天可以简单地分成三段,分别是初伏,也有农民叫成是头伏,接着就是中伏,也就是二伏,最后是末伏,就是人人的怕的三伏。



这里提到的头伏和末伏,持续的时间是10天,而中伏就有不同,有些年份可能只持续10天,可有的年份却会持续20天。虽然每年的夏至都是21或22日这两天的其中一天,可是入伏的时间却没有这么固定。



我们也知道,古时候的人都喜欢用“干支纪日法”,把10个天干和12个地干组合起来,循环着使用。而只要是有“庚”字出现的组合,都叫做是庚日,那么庚日又是什么意思呢?

庚日是我国农历上的一种历法说法,在我国传统的农历历法中采用的是“干支纪日”,而庚日就是其中的一个数字代表,一庚为10天,三庚就是三十天,而今年夏至的时间为6月21日。



而今年又是长伏天,所以今年的话,7月12日应该是入伏的时间,而7月22日应该是进入到中伏的时间,8月11日开始我们的末伏,在8月20日将会出伏。三伏天期间就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间。

到了末伏以后,天气就会逐渐的转凉,随后就会变得中午闷热但是早晚温差比较大的秋季了。

今年的7月下旬和8月中旬才会是最热的时候。这个都是古人经验总结出来的,在今天依然是能够适用的。

回答4:

“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

  什么叫“三庚”

  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称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四个庚日为初伏。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三伏是一年最热的时期,这是因为逐渐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气就最热了。

  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三个庚日后数到第四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6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伏,是避暑之意。从夏至开始,昼短夜长,热的中间潜伏着寒冷的因素,当初起名“伏”是很科学的。

  参考资料:二十四节气集锦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