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杂文《夏三虫》是(主要通过描写夏天里三种常见昆虫的不同的情貌、行为、心态、德性,并对它们作出不同的评议,借讽刺夏三虫来讽刺当时社会上种种邪恶势力。)
文章解析:
一、逐节详解
第一小节:告诉我们夏天有三虫,即蚤、蚊、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章是以夏三虫蚤、蚊、蝇为话题来展开议论,揭示主旨的。
第二小节:这段告诉我们在三者之中作者最喜欢的是跳蚤。
第三小节:写了作者喜欢跳蚤的原因和讨厌蚊子的原因。
跳蚤的特点是毫无掩饰,直截了当地伤害人类,喻指他国帝国主义分子,凶狠、恶毒、野蛮。蚊子既要咬人,在咬人前还要大发议论,说明人血应该给它充饥的理由,为自己的行为找冠冕堂皇的借口,以显示其举动的“公正”、“正义”,所以作者最讨厌它。比喻貌似公正的当权者、政治家以及资产阶级帮闲。不但要剥削人、损害人,还要在害你之前,找种种冠冕堂皇的大道理,编造种种非害你不可的理由,在害人的同时为自己赚个好名声,实在是卑鄙阴险。
通过作者所刻画的蚊子形象还会使我们想起了封建礼教吃人的特点,就在于它在吃人之前,还要向人说明他应该被吃的道理。不仅旧礼教,还有一些新教条也有此类作用。这种情况,我们平时所见虽多,但未曾感悟,现在则可以从鲁迅所勾勒的蚊子的形象里得到启示。
第四小节:写野雀野鹿宁可落在鹰鹯虎狼手中,也不愿落在人的手中。
鹰鹯虎狼对野雀野鹿就像跳蚤咬人一样痛快,不故弄玄虚。而有些人对于野雀野鹿却像蚊子在吸血前一样喜欢哼哼地发表议论,所以它们宁可落在鹰鹯虎狼手中,也不愿落在人的手中。作者的目的是为了说明鹰鹯虎狼尽管凶恶,但吃掉野雀野鹿是生存之道,吃着无需强调理由,被吃者也知道这是生存中必遇的凶险,双方都不会有心理上的痛苦。谈野雀野鹿是为了反证人类的虚伪,也是对蚊子所借指的阴险、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当权者和反动文人更为深刻、犀利的讽刺。
第五小节:写苍蝇的特点。
苍蝇的特点是爱占便宜,同时凭空污人清白。他们让麻木的人们没有感觉到切肤之痛,被病毒感染了却不自知,反而为苍蝇鼓掌叫好。喻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官绅。
它正是利用众人的麻木不仁,才得以逍遥自在,好运久长,子孙繁衍。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官绅让人们在不知不觉间丧失了感知却不自觉,他们颠倒黑白,极尽诽谤之能事。让人们变得麻木,身受压迫还要为他们叫好。从中也反映出这种邪恶势力具有比较深厚的社会基础。人们的麻木,认识的不清醒则是造成他们深厚社会基础的原因。
第六小节:作者在这里夸赞苍蝇“总要算还有一点道德的”。
作者故意将极荒诞的人和事作正面的"歌颂",这样就更强化了对荒诞的人事的讽刺,而且让我们读后深思,忍俊不禁。
第七小节:文章结尾说:“殊不知便是昆虫,值得师法的地方也多着哪。"
这是一句反语,含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师法"用做贬义。明写昆虫,实写昆虫所喻指的恶人。这是对荒诞的人和事,乃至邪恶势力作出的批判与嘲讽。这些邪恶势力对人的危害与昆虫相比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整体分析,总结全文
从全文来看,文章明写昆虫,实写恶人,。全文以昆虫来比喻人,情景虽然都是虚拟的,但我们并不感到"虚伪""造作"。文章暗刺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反派人物,反派人物们都能从这些昆虫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他们纵有画皮在身,也被作者褫夺而光,现出肮脏、丑陋的原形。(虫喻)
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鲁迅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这主要表现在对蚊子、苍蝇的拟人化的描写上。作者将夏三虫人格化了,写出了它们的心理活动、品性德行。作者把这些昆虫都描写的活灵活现,模仿寓言故事的写法,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夏三虫对人来说都是有害的,本无严肃讨论的必要,但作者"煞有介事"地认真讨论起来,显出"庄严"的面孔,这就将害虫的丑恶面目很滑稽地放大了暴露出来。跳蚤凶狠,嗜血成性,怎么会比蚊子、苍蝇好呢?无非是逗趣罢了,使文章变得诙谐幽默。作这样的比较则更加强了文章的讽刺意味。(庄谐)
这篇文章主要通过描写夏天里三种常见昆虫的不同的情貌、行为、心态、德性,并对它们作出不同的评议,借讽刺夏三虫来讽刺当时社会上种种邪恶势力。文章援事说理,意趣横生。让我们不得不敬佩鲁迅先生犀利的文笔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他不愧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