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的老师是谁

2024-11-28 14:38:40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翁同龢 , 光绪二十一年(1895)三月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清政府与日本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首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正在兴起。四月初,他们联合在北京应试的1300名举人发动"公车上书"提出了废约拒和,迁都抗战、变法图强等主张,迫切希望得到光绪帝的支持。

  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光绪帝希望得到一种政治力量的支持,通过一番改革改变清政府积弱不振的局面。作为光绪帝师傅的翁同龢积极支持光绪帝的主张,但他深知光绪帝手无实权,实权控制在西太后手中,而西太后不可能支持光绪帝改革。因此他认为光绪帝要实行改革,必须得到以康有为等人为首的维新派的支持。鉴于此种认识,翁同龢积极赞助维新变法,甘愿充当光绪帝与维新派联系的桥梁。

  四月的一天,翁同龢以一品大员的身份,屈驾前往刚刚就任仅有六品官的工部主事康有为的住处,拜访康有为,但因康有为外出没有遇上。康有为得知后,受宠若惊,立即回访。翁同龢热情接待康有为,两人进行长时间的交谈。康有为详述列强纷争,非变法不能立国的道理。翁同龢表示赞同,并向康有为透露了光绪帝无实权的实情。分别之时,康有为送给翁同龢有关变法的两本书。翌日,翁同龢到毓庆宫书房向光绪密报了与康有为会晤的情况,光绪帝极为高兴。恰巧此时都察院呈送了康有为的奏折,光绪帝看后,连声称好。翁同龢乘机将康有为夸奖了一番。从此,光绪帝开始注意起康有力等维新派,而翁同龢同维新派的来往日益频繁,关系越来越密切。并且翁同龢时常把维新派送给他的有关变法的书籍呈送光绪帝。翁同龢实际上已成为光绪帝与维新派的桥梁。

  光绪二十一年(1895)六月,为宣传维新变法,维新派在北京成立了强学会。强学会成立后,翁同龢带头入会,并从户部拨给强学会一笔经费。强学会创办《强学报》,发行《中外纪闻》,极力宣传维新变法,一时声势大振,因而遭顽固派的反对,结果被查封。强学会被查封后,应维新派要求,翁同龢又借一个御史奏请开设官书局为名,使强学会变成了京师官书局,继续宣传维新变法。

  光绪二十一年(1895)十月,翁同龢令其亲信陈炽起草了12道变法诏书,准备清光绪帝陆续颁布。西太后得知后,极为气愤,指责翁同龢揽权、狂悖,遂下令裁撤毓庆宫汉书房,将翁同龢逐出毓庆宫。但他并不灰心,继续赞助维新变法。

  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一月,康有为向光绪帝上奏了一封长达五六千字的奏折,请求光绪帝从速变法。遭顽固派阻挠,上书未能到光绪帝手中。

  康有为上书不达,翁同龢多方面周旋,后光绪帝命翁同龢等总理衙门大臣代为传活。问话中,康有为详细阐述了自己维新变法的理论,翁同龢表示赞同。翌日早朝,翁同龢向光绪帝汇报了询问康有为的情况,乘机将康有为夸奖了一番、光绪帝听后非常满意,且传谕康有为:以后有所陈奏随时呈上;命令总理衙门此后凡康有为的奏折可直接呈送。此后,光绪帝和维新派的关系日渐密切。在这中间,康有为的奏折大多由翁同龢呈送光绪帝;而光绪帝对康有为的询问,也大多都是通过翁同龢而传达。

  光绪二十三年末(1897)沙俄强占旅大,光绪帝焦急万分。光绪二十四年(1898) 一月二日,光绪帝召见王公大臣,极言时危,认为变法乃当务之急。顽固派大臣沉默不语,表示反对。翁同龢则大发感慨,积极支持光绪帝的变法主张,讥讽顽固派大臣在民族危亡之时麻木不仁。

  同年一月,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请求开办制度局。光绪帝表示赞同,翁同龢随声附和,并力荐康有为主持开办制度局。顽固派则纷纷起来反对,致使翁同龢等力主开设制度局的计划落空。

  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维新变法运动正式开始。诏书是翁同龢亲自拟就的,前后曾数易其稿。

  维新变法运动正式开始后,顽固派极为恐慌,将矛头指向翁同龢,接二连三地上书弹劾翁同龢,结党乱政,揽权误国;西太后恐变法后影响自己的地位、削弱自己的权力,遂决定罢免翁同龢。

  四月二十六日即维新变法正式开始后的第四天,翁同龢同往常一样,未待天亮就来到朝房,和其它大臣一静候皇上召见。一会儿,太监传呼诸大臣进宫,着翁同龢勿入。翁同龢听后,不禁心头一怔,凭借他数10年官场经验,他立即预感到某种不测的事情即将降临到自己头上。时过三刻,诸大臣陆续返朝,御前大臣传翁同龢听旨,翁同龢连忙跪地接旨。当他听到最后的"姑念其毓庆宫行走有年,不忍遽加严谴,翁同龢着即开缺口籍,以示保全"时,老泪纵横,泣不成声。他颤颤危危地从地上爬起来,拂袖掩面缓缓而去。

  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翁同龢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辞别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京城,回到了故乡常熟。但西太后仍不甘心,八月六日戊戌政变后,谕旨严谴翁同龢著即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不准滋生事端。

  翁同龢回到常熟后,先是住在常熟城内翁氏老宅,遭严谴后又搬到常熟虞山鹁鸽峰下造屋居住,过着孤僧般的隐居生活。光绪三十年(1904)五月二十一日(公历7月3日),翁同龢因病溘然长逝,终年74岁。

  宣统元年诏复原官,追谥“文恭”。

  宰相合肥天下瘦;(翁同龢)

  司农常熟世间荒。(李鸿章)

  ——李鸿章、翁同龢联对相讽

  咸丰年间,日本海军舰队侵略朝鲜时,翁同龢是主战派,与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政见各不相同。李鸿章退朝后,对翁同龢不怀好意地说:“我近日偶得一下联——‘司农常熟世间荒’。可是上联老想不出好的。你是对联高手,请赐教。” 翁同龢是江苏省常熟人,时任户部尚书,相当于古代司农;李鸿章是安徽省合肥人,时任北洋大臣,掌管内政、外交、军事等大权,实为宰相。翁同龢坦然一笑,立即回敬上联:“宰相合肥天下瘦。”李鸿章一听,顿时哑口无言。他们都以职务和籍贯以及时事相互嘲讽,还各自正好用“荒”对了“熟”、“瘦”对了“肥”,既有互对、自对,又都是一语双关。这副有双关意义、脍炙人口的讽剌联。香港作家梁羽生在评论此联时说,他有点为翁同龢“不平”。因为此联颇有以翁为李鸿章“陪斩”的意味。情况确是如此,把李、翁相题并论确属不公。翁虽也是清帝高官[也是咸丰状元、光绪的老师],但还有一定的爱国图强之心。1885年中法战争时,他就支持张之洞反对李鸿章,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他又反对李鸿章求和,并积极支持和参于“康梁的戊戌维新”运动;也不能算是贪官,因此不能与李鸿章半斤八两对待。本联作者可能是从对仗的需求,从文学的角度取材而作的。

回答2:

翁同和
翁同和,(1830~1904)清末政治家、书法家、藏书家。字声甫,一作笙家、号叔平,一号韵斋、瓶生、瓶庐等。江苏常熟人。咸丰进士。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师傅。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在政治、军事上支持张之洞,反对李鸿章。戊戍变法时,向光绪帝荐康有为,支持维新派,力主变法维新,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企图实现光绪帝亲政。变法第4天,慈禧太后命光绪帝将他开缺回籍。变法失败后,将他革职,不久病死。谥文恭,学问渊博,理通汉宋,文宗项城,诗近西江;书法遒劲,仿颜、苏、米体,古趣盎然。家世代富藏书。他寓居京师时,左图右史,典籍充栋。戊戍政变失败后,革职归里,典籍碑帖,悉留于亦师旧居,由侄孙弢夫续管。弢夫去世后,子翁之熹珍藏遗书又数十年。解放后,北京图书馆赵万里主持善本室,赵万里劝翁之熹将藏书归公,翁之熹慨然答应。翁氏藏书,遂尽归于北京图书馆。工于诗文,著有《翁之恭公日记》、《瓶庐诗文稿》等。

回答3:

翁同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