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课程教学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025-03-29 00:38:06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一、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由于初三的中考使一些初中语文教学在应试的束缚中,热衷于大量的词、句、篇的所谓“基本知识训练”,迫使学生陷入漫无边际的题海中,仅囿于应试知识的重复演练,纯粹的死记硬背,看似“双基”知识训练,而实际效果却降低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乃至语文素养。造成有的学生语法混乱,表达不清,错字、别字成堆等,这样,对学生的发展就有明显的影响。
新编的高中语文教材和本次课改,就明确地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调整;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带来教学和评价方式的变化;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和实施机制的调整。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也要解决最突出问题,那就是“学科中心”问题,“知识本位”问题和“技能训练至上”问题。这些建立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高中语文课程新理念之上。其中,语文素养是涵盖三个维度目标的概念。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就是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我们必须要始终重视语文课程的特点、性质,一定要充分发挥好语文课程的“育人”方面的功能。我们只有更新教育观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才能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养。
二、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注重了语文知识的传授,始终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被动的接受,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认识和实践,完全是处于一种肤浅的认识状态。有时在思想上虽有所认识,但一到实践中,就缩手缩脚,担心打破原来的定势模式,引起课堂混乱,不可收拾。这样学生根本无法体现自己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创造性。这就无法实施素质教育,更无法实现高中语文课改。
要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就必须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内外有自主的学习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
三、我们必须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
教学生爱国,这是语文教师的主要职责。让学生在母语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民族精神、懂得民主和诚信,重视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对此,我们要改进语文课中的德育方式,拓宽德育渠道,突出语文学科领域的德育作用,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综合德育功能,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要重视语文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发挥积极的情感对“优教促学”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和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这一点,对于我们语文教学来说尤为重要。
四、我们必须改革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听、说、读、写、用等等,我们每节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授,只有集中学习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语文素养。
另外,语文课程要有利于学生语言潜能的开发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能力和发展可能,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引导学生依据个体的生活状态和学习状况,探索适应于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不断地通过以知知识,探索未知;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在有选择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为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回答2: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