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通路又称浅感觉传导通路,由3级神经元组成。 1. 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 第1级神经元为位于背根神经节的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躯干、四肢皮肤内的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其中,传导痛、温觉的纤维(细纤维)在后根的背外侧部脊髓后角的胶状质中上升l~2个节段,再终止于脊髓后角的第2级神经元;传导粗触觉的纤维(粗纤维)经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后索,再终止于第2级神经元。第2级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脊髓后角Ⅱ板层,它们发出纤维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的外侧索和前索内上行,组成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侧束的纤维传导痛、温觉,前束的纤维传导粗触觉)。脊髓丘脑束上行,经延髓下橄榄核的背外侧,脑桥和中脑内侧丘系的外侧,终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3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它们发出纤维称丘脑上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在脊髓内,脊髓丘脑束纤维的排列有一定的次序:自外向内、由浅入深,依次排列着来自骶、腰、胸、颈部的纤维。因此,当脊髓内肿瘤压迫一侧脊髓丘脑束时,痛、温觉障碍出现在身体对侧半部,逐渐波及下半部。若脊髓神经受到神经根外侧的肿瘤压迫,则发生感觉障碍在脊髓同侧。
2.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觉传导通路 第1级神经元为三叉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经三叉神经分布于头面部皮肤及口鼻腔粘膜的有关感受器;中枢突经三叉神经根入脑桥,传导痛、温觉的纤维再下降为三叉神经脊束,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传导触觉的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第2级神经元的胞体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脑桥核内,它们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组成三叉丘系,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第3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发出纤维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下部。在此通路中,若三叉丘系以上受损,则导致对侧头面部痛、温觉和触觉障碍;若三叉丘系以下受损,则同侧头面部痛、温觉 和触觉发生障碍。 听觉传导的第1级神经元为蜗螺旋神经节的双极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内耳的螺旋器(Corti器);中枢突组成蜗神经,与前庭神经一道,在延髓、脑桥交界处入脑,止于蜗神经前核和后核。第2级神经元胞体在蜗神经前核和后核,发出纤维大部分 在脑桥内经斜方体交叉至对侧,至上橄榄核外侧折向上行,称外侧丘系。外侧丘系的纤维 经中脑被盖的背外侧部大多数止于下丘。第3级神经元胞体在下丘,其纤维经下丘臂止于内侧膝状体。第4级神经元胞体在内侧膝状体,发出纤维组成听辐射acoustic radiation,经内囊后肢,止于大脑皮质颞横回的听区。
6.听觉传导通路 第1级神经元为蜗螺旋神经节的双极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内耳的螺旋器(corti器);中枢突组成蜗神经,与前庭神经一起,在延髓。脑桥交界处人脑,止于第2级蜗神经腹侧核和背侧核。此二核发出的纤维在脑桥背。腹两部之间横行越至对侧,组成斜方体,至上橄榄核的外方折向上行,是为外侧丘系,向上经中脑被盖的外缘,主要止于下丘,下丘再发纤维到内侧膝状体(外侧丘系中可能有少量纤维直接到内侧膝状体),自此发出纤维组成听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听区(颞横回)。 蜗神经腹侧、背侧核的纤维除直接形成对侧的外侧丘系外,也有些纤维在听觉通路上的某些中继性核团(如上橄榄核等)换元,以后再加人同侧或对侧的外侧丘系,故听觉冲动是双侧传导的。 若一侧外侧丘系及其以上的听觉传导通路受损,不产生明显的症状,但损伤蜗神经、内耳或中耳,则引起患侧听觉障碍。下丘还发出纤维到上丘,再经顶盖脊髓束下行至脊髓,完成听觉反射。 传导平衡觉的第l级神经元是前庭神经节内的双极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内耳半规管的壶腹嵴、球囊斑和椭圆囊斑;中枢突组成前庭神经,与蜗神经一道入脑桥,止于前庭神经核群。由前庭神经核群发出纤维至中线两侧组成内侧纵束,其中,上升的纤维止于动眼、滑车和展神经核,完成眼肌前庭反射(如眼球震颤);下降的纤维至副神经脊髓核和上段颈髓前角细胞,完成转眼、转头的协调运动。此外,由前庭外侧核发出纤维组成前庭脊髓束,完成躯干、四肢的姿势反射(伸肌兴奋、屈肌抑制)。由前庭神经核群还发出纤维与部分由前庭神经直接来的纤维,共同经小脑下脚(绳状体)进入小脑,参与平衡调节。前庭神经核还发出纤维与脑干网状结构、迷走神经背核及疑核联系,故当平衡觉传导通路或前庭器受刺激时,可引起眩晕、呕吐、恶心等症状。由前庭神经核群发出的第2级纤维向大脑皮质的投射径路不明,可能是在背侧丘脑的腹后核换神经元,再投射到颞上回前方的大脑皮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