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古板块再造、岩相古地理及古环境图集
据IHS数据库,2009
传统的沉积盆地主要包括大陆架、陆上盆地(克拉通盆地、前陆盆地、裂谷盆地等)。北美西部、欧亚北部、非洲北部均发育大型沉积盆地。北极地区沉积盆地也很发育(全球不同类型盆地的分布及超长剖面位置图)。全球板块构造格局控制了中、新生代以来盆地的构造演化:泛大陆中生代以来解体形成大西洋两岸、澳大利亚西北缘、印度大陆两侧等被动陆缘盆地。新特提斯洋盆晚中生代以来陆续关闭形成扎格罗斯、恒河、高加索等前陆盆地以及印-澳板块俯冲形成东南亚弧后盆地,东太平洋板块中生代以来俯冲形成北美和南美西岸的科迪勒拉弧后前陆盆地。含油气盆地可以形成于超大陆聚合-裂解构造演化的各个阶段。
不同时代克拉通盆地处于远离板块边界的大陆克拉通内部,广泛分布在北美、南美、非洲、欧洲、亚洲北部、澳大利亚、南极洲等各个大陆板块内部,它们的形成时代主要为古生代,也有部分为中生代(全球克拉通盆地及其大油气田分布图)。具有大油气田的克拉通盆地主要分布于北非、北高加索-滨里海地区、南里海-卡拉库姆盆地、西西伯利亚盆地和东西伯利亚地台等。其中,最典型、最富油气的是西西伯利亚盆地,也是世界上保留下来的最大规模的沉积盆地,面积可达350×104km2,构造稳定,至今持续沉降。
裂谷盆地的分布主要与板块构造的分离或俯冲(弧后伸展)有密切关系,总体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主要形成于泛大陆裂解时期的裂谷盆地,在南、北美东部分布一系列中生代裂谷盆地,同时在非洲板块内部由于远源应力场作用,形成西非中生代裂谷系、中非中生代裂谷系和东非古近-新近纪裂谷系。第二类是西太平洋型裂谷系,其形成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之下高倾角俯冲弧后背景伸展有关,如中国东部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群(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等)。另外,造山后伸展作用也可以形成裂谷盆地,如准噶尔盆地、海拉尔盆地等。北海油气区是欧洲最富油气的中生代裂谷型盆地群(全球裂谷盆地及其大油气田的分布图)。
被动陆缘盆地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北冰洋、印度洋沿岸以及南极洲周围,形成目前长度60%的大陆边界。南大西洋东、西两岸含油气被动陆缘盆地具有明显的亲缘关系,与冈瓦纳大陆的中生代裂解和大西洋洋盆的中、新生代张开相关。墨西哥湾深水区及其相邻地区、西非尼日尔三角洲等均是最著名的被动陆缘盆地油气区(全球被动陆缘盆地及其大油气田的分布),形成于泛大陆中生代裂解-漂移阶段。
前陆盆地近平行于造山带分布,如北美的落基山脉和阿巴拉契亚山脉,南美的安第斯山脉,欧亚大陆的特提斯造山带和乌拉尔造山带。中、新生代以来全球最长的两条巨型造山链,即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科迪勒拉造山带,控制了全球两类前陆盆地链的发育。前者长13000km,从西班牙到越南、澳大利亚北缘;后者长16000km,从阿拉斯加向南一直延伸到阿根廷南部。增生型造山带和碰撞型造山带两类中、新生代造山带类型,分别对应两类前陆盆地的发育(弧后前陆盆地和周缘前陆盆地)。扎格罗斯、乌拉尔、东委内瑞拉、西加拿大前陆盆地是世界上典型的油气富集前陆盆地区(全球前陆盆地及其大油气田分布图)。
弧后盆地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沿岸,该类盆地的油气富集区也主要位于东南亚地区(全球弧前盆地及其大油气田分布图)。弧前盆地环太平洋分布,为大洋板块俯冲形成的典型盆地类型,如东南亚的文莱-沙巴盆地、苏门答腊盆地等(全球弧后盆地及其大油气田分布图)。以往的油气勘探表明,该类盆地在所有类型盆地中油气前景不被看好,目前发现的油气储量主要在东南亚,有重要的油气分布。
走滑盆地最典型的是拉分盆地,如北美西海岸加州湾盆地群、南美东北部特立尼达盆地群、大西洋两岸部分区域以及南北极一些洋盆(全球走滑盆地及其大油气田分布图)。这类盆地规模和寿命均较小,但可以形成一些小而富集的油气盆地,如洛杉矶走滑盆地、辽河盆地、维也纳盆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