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哥窑出冥器吗?

2025-04-15 17:48:5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有关哥窑的记载

记载一:元孔齐《至正直记》“乙未冬(1355年)在杭州时,市哥哥洞器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这段文献提供的信息:(1)记载第一次提到哥哥窑年代,是元代。(2)瓷器色莹润,如同宋代官窑(北宋或南宋)。(3)荆溪(江苏宜兴)的王德翁见过宋代官窑,并且认为元代当时生产的哥哥窑器与宋代官窑在外观特征上很相像,须仔细辨别。(4)后来的所谓官哥不分,原来可能源于此,即元代的哥哥窑瓷器与宋代官窑瓷器很难区分。

记载之二: 明曹昭《格古要论》记载:“旧哥哥窑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糙,色亦不好”,该文献提供了几个关于哥哥窑的信息:(1)在元代存在旧哥哥窑和新哥哥窑。新哥哥窑指元代哥窑,旧哥哥窑可能是宋代哥窑。(2)旧哥哥窑以青色为主基调,颜色有深浅之别。(3)有紫口铁足特征。(4)其中所记之“董窑”,在今河南开封以东的陈留县,故名,亦称“东窑”,与官窑、哥窑并列。

有关的考古发掘资料

200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其中之一是杭州老虎洞南宋古瓷窑址。杭州市文物考古所于1996年—2001年间,先后进行了三次考古调查与发掘,根据考古发掘地层叠压关系,老虎洞的遗存可分为南宋时期、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三个时期。其中南宋时期的遗存是修内司官窑,而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的主要遗存仍为与官窑瓷器面貌很相似的产品,表明元代时老虎洞窑址继续生产仿官窑的器物,这一情况是以前所不清楚的,为官窑瓷器的鉴定和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元代晚期的地层中有一类器物与某些传世哥窑十分相似,经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科学测定,故宫中的一件传世哥窑与其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基本相同。这一考古发现也证明了元孔齐《至正直记》关于哥哥窑的记载是准确的。

关于传世哥窑

所谓传世哥窑,指的是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院及海外私人收藏的300多件哥窑瓷器。这些传世哥窑瓷器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大部分为宫廷用瓷式样,其胎体厚薄不同,胎质有瓷胎和砂胎,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灰青、米黄、月白等多种,胎釉情况复杂。从这些实物看,文博界普遍认为传世哥窑的生产时间,应有早晚之别,产地也出自不同窑口,也就是说,这些传世哥窑不一定都是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瓷器。

关于哥窑的几个疑问

(1)宋五大名窑中,为何把哥窑定为南宋才有,北宋为何不能有?窑址未被发现,哥窑的定代问题就无解,不应该得出定论。

(2)从没有一个窑口的瓷器像哥窑这样众说纷纭,哥窑之谜因何如此扑朔迷离?是不是哥窑并非一个独立的窑口,而是五大窑口的一类制品,因此史家没有将其单独记载,给后世埋下了猜测的种子?

(3)从传世的宋哥窑瓷器看,其本质上和北宋官窑没有多大区别,在发现北宋官窑窑址之前,因何断定它不是和北宋官窑一个窑口烧制的两种釉面不同的瓷器呢?

历代哥窑瓷器特点

黑胎宋哥窑制品:基本特征是黑胎或紫金胎,紫口铁足,有的只有铁足或紫口,金丝铁线、宋代器型、干法施釉、釉为失透的乳浊釉、气泡之密似攒珠,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米黄多种,釉质温润有酥油般的效果。

非黑胎宋哥窑制品:胎为深灰、浅灰、土黄等色,其它特点基本和黑胎宋哥窑相类。

宋龙泉哥窑制品:宋代器型,其胎黑、灰白等,有紫口铁足、金丝铁线现象、釉色带有龙泉青瓷特征。

元哥窑制品:胎体较宋代疏松,胎色有浅灰、深灰和黑色,釉色有青灰、粉青、天青,釉面不太均匀干净,开细小纹片,开片缺乏宋代自然明快、井然有序的效果。

明代仿哥窑制品:其胎大都为白、灰白、灰黄胎质,没有自然的紫口铁足现象。颜色通常黑中闪红,铁线较多,金丝较少,纹路僵直,纹片大小分布不均匀,气泡特征也不具备宋代聚珠攒沫的特点。

清代哥窑制品:以雍正、乾隆为好,大多胎质较厚,亦能出现紫口铁足现象,釉质光润,有油灰、灰青及粉青等色。

民国仿哥窑制品:釉色基本是粉青色和月白色,没有紫口铁足特征,需涂抹酱紫釉、酱黄釉冒充。

现代仿哥窑制品:虽然烧制出了黑胎仿哥、官窑瓷器,但干施釉法仍未突破,釉面气泡不具干法施釉聚沫赞珠特征,认真鉴别并不太难。

宋代哥窑制品:分紫金胎(黑胎)和非黑胎两大类。紫金胎者为上品,有的有紫口铁足现象,有的只有紫口或铁足。宋代器型,全开金丝铁线纹,铁线的颜色都是黒中泛紫,金丝的颜色有深浅不同的层次感,干法施釉、气泡之密似攒珠、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莹润有酥油般的感觉,烧制工艺为先烧素胎,再多次施釉,有支烧和垫烧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