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国民党统治后期中国物价疯涨的现象?

2025-05-01 03:30:3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1935年国民党反动政府实行了“法币改革”,规定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伪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1936年又增加了伪中国农民银行。1942年7月1日起,法币的发行权统一于伪中央银行);并宣布所有白银和银元的持有人,应立即将其缴存政府,照面额换领法币。

从法币改革到抗日战争前夕,法币的发行额增加到三倍以上。截至1936年6月为止,搜刮人民的白银就达二亿二千五百万元。

抗日战争期间,法币的发行额迅速增长。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法币的发行额为1937年7月抗日战争发生时的三百四十余倍,同一时期的物价至少上涨了二千倍左右。 抗日结束后,国民党反动派又发动了反人民的国内战争,这就不能不更加大量地增发纸币。从1937年6月至1948年8月21日法币崩溃为止,法币发行量上升到四十七万倍,同一时期上海的物价上涨了四百九十二万七千倍。大量发行的结果,法币急剧地贬值,1948年8月法币的购买力只有战前币值的五百分之一。

  1937年——1949年100元法币的购买力变化如下:

1937年 可买黄牛二头;

1938年 可买黄牛一头;

1939年 可买猪一口;

1941年 可买面粉一袋;

1943年 可买鸡一只;

1945年 可买鸡蛋二个;

1946年 可买固体肥皂六分之一块;

1947年 可买煤球一个;

1948年 可买大米两粒

1949年 可买一粒大米的24.5‰,

其贬值速度简直超乎人们的想象。

回答2:

全是我军边区票,不能流通

回答3:

当局放弃,国民放任。

回答4:

国民党滥发纸币,通货膨胀,

回答5:

国际经济对中国当时本土经济的冲击,当局政府的放任自流,通货膨胀导致货币贬值,国内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