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养老模式主要分为三类,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家庭养老是老年人在家中居住,并由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方式。社区养老模式则是社区引入养老机构,老人能够享受社区的专业服务机构和人士上门服务。
机构养老模式是以设施建设为重点,通过设施建设实现其基本养老服务功能。根据我国“十三五”规划,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占老龄人口比重分别约为90%、7%和3%。
扩展资料:
我国养老产业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此前6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各项生命健康指标均有所提高,其中,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18年的77.0岁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此外,孕产妇死亡率从18.3/10万下降到17.8/10万,婴儿死亡率从6.1‰下降到5.6‰。
随着人均寿命上涨、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强,养老产业发展正逢其时。Credit Suisse于2020年2月初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将于2032年左右跨入超老龄社会,即65岁以上人口大于10-25岁人口。
预计我国大陆地区60周岁以及以上人口在2025年将达到3亿人,2033年突破4亿人,2050年前后将达到4.87亿峰值,届时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家庭养老
随着老龄化的日益突出,政府对养老问题高度重视 ,利好政策频频出台。巨大的市场体量也刺激着国外养老企业进驻中国市场,国内资本及民间力量不甘落后,也纷纷抢入。从2014年开始,各种养老模式纷纷涌现,今天,我们就分析一下目前国内都有哪些养老模式。
(一)家庭养老
是指由家人(配偶、子女、亲属等)为老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家庭养老的优点在于老人可以在自己生活习惯的家中,由自己熟悉的人来帮助,完成养老。不足是家属的照护技能不专业、适老设施不足、照护经验欠缺、风险意识淡薄等。
(二)机构养老
是指养老院、托老所、福利中心等综合性服务机构,为老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服务。机构养老的优点在于老年人可以集中居住,便于管理和服务。同时在机构养老可以享受较为先进的设备器材、专业的护理条件、自由的活动范围、居住灵活、配套齐全的生活设施。
(三)居家养老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企业负责运营,是一种居家养老服务提升模式。老人住在家中,由社会来提供养老服务。通过信息平台整合社会资源,根据老年人居住、需求等情况,打造综合服务型、护理康复型、嵌入照护型等各类功能型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流动健康服务车、紧急救援、家政服务指派、体检康复、送餐到家、上门家政等功能服务。能够充分整合利用家庭、社区资源,使养老成本大大降低。不过在医护的及时性上可能会存在延时,比如老人在家摔倒请求救护的这种情况就会有个延时性,如果家中有介护或者半介护的老人。小编不建议这种养老方式。
中国养老现有模式分析
(四)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相结合
很多老人养老并不想离开家,所以居家养老通常是指在社区建立一个支持家庭养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由社区服务人员提供居家养老的服务,而不是由家庭成员所提供。提供“三助”“两托”“两咨询”服务:助餐、助理、助医;日托及全托服务;法律咨询和心理咨询等。符合政府养老产业政策,最主要是符合大部分老人“养老不离家”的思想。
(五)居家养老
同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现在以居家养老为主。但是,我国家庭规模小型化和“4-2-1”结构家庭日益增多,传统意义上的居家养老模式发生重大变化,需更多借助于社区服务和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其中,长期照料、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老年护理服务蕴涵着巨大的社会需求。但是现在的家庭结构给年轻人的赡养老人增加了负担,居家养老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
(六)旅居式养老
以天气气候条件和身体状况为前提,在外地短期租住旅游。一边旅游一边养老,这种条件下可以享受到优美的环境,独特的气候条件,愉悦身心,达到怡情养性、延年益寿的目的。不过服务对象有限制,应为自理老人,身体条件不好者不可行;成本较高。
(七)抱团式养老
几个文化水平相仿、性格相投、志同道合的老年人在一起共同租住、生活、娱乐,相互帮助、照顾、交流、学习,每个人承担一定的家务。该方式凸显了老年人对集体互助养老方式的期望和对精神慰藉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但是这种模式适合健康活力老人参加,不适合半自理或不自理的老人;大家住在一起,难免会面临日常家务负担、金钱支出的分担、彼此人际关系等等问题。而且国家没有相关规范和要求
中国养老现有模式分析
社区养老
中国养老现有模式分析
机构养老
以上就是目前我国现有的几种常见养老模式,还有候鸟养老、医养结合养老、以房养老等模式,以后会做详细介绍。
我是北京吕海东,做最专业的养老服务,我一直在路上,喜欢我的分享,请添加关注,一起探讨中国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