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方言是保护还是抛弃,理由是什么

2025-04-02 10:04:13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当然是保护。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了方言,一个地方何言人文特色。就象叫全欧洲人都讲英语一样,谁会愿意呢。当然,大家是需要一种共同语言,便于交流,但这并不防碍方言的存在。

回答2:

个人的想法:方言是个个地区不可缺少的语言 虽然现在国家实行普通话标准 所谓官方语言 但是中国毕竟是56个民族的大家庭 个有个的方言 这是可以理解的。 对我本人来说还是保护好 这毕竟也是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的象征 国家推行普通话是好的 方便个个地区交流 但是也不能抛弃方言 我个人理解是这样的 呵呵~~ 普通话+方言=民族团结象征

回答3:

粤语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想不止是广东人,对中国文学有兴趣的人都不希望它会灭绝。我是在深圳长大的90后,我读中小学的时侯上课是用普通话的但下课以后与同学交流都是用粤语,我们那几届的学生使用粤语还是很广泛的,但现在当我走过深圳每一间中小学发现几乎没有学生是用粤语与同学交流的,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以后有更好地发展甚至也抵制粤语。每次看见那些分不出他到底是哪人的学生都让我倍感心酸,危机感也顿时充满了我的思绪,明明是一个地方的人却让我觉得那么陌生。我书没读多好,但我清楚方言的重要性!如果一个地方连个自己的方言都没有了那还哪来的当地文化?方言是让别人了解地方文化最好的工具!我不抵制普通话,但我希望大家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能保护好每个地方的当地方言文化。

回答4:

语言是人类交流意识的载体。语言,可以用口头(语音)形式表达,也可以用书面(文字)形式表达。语言(音)文字,通常称为语文。说语言,一般是指用语音表述的语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在语言上,我国有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等七大方言。其中说北方方言的约占人口百分之七十,其他六大方言分布在南方各省,说这些方言的约占总人口百分之三十。在南方,除了说北方方言外,一省两语以上的就有不少,其中广东就有粤语、客家语,潮州语(属闽南语)。我们从祖先开始,记录语言写的都是汉字,写汉字的人都是中国人,因此,中国人在海外,素来就有“同文同种”的说法。相对而言,却没有“同语同种”的说法,这就说明了我们的语音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汉语经过历史的变迁,分化为多种地域方言,并流传至今。今天我们说的,是现代汉语的方言。现代汉语方言很多,经学者研究才归纳起相对认可的七大方言。

在七大方言之下还有分支,同说一种方言,都有语音语调的不同。确实,中国地大人多,要是各说各的方言,就尤如“鸡同鸭讲”(隶书字为广东方言词,下同)——谁也听不懂。有位北方作家过去就曾说过,说他第一次来广东时,“我说的他听不懂,他说的我听不懂,好象到了外国一样。”要用统一的语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汉语是汉民族的共同语言,现代汉语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推行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统一语言——普通话,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要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使用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

在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到今天,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也有那么一句话,叫做“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东人说普通话。”无疑,过去广东人不容易说好普通话是事实。现在就不同了,来广东的人很多,除了上年纪的以外,到处都可以用普通话和你对话。同时,北上的广东人,许多都能说流利的普通话了,不过,他们与本地人对话,还是多用粤语,其实这也很正常。广东人的大多数,不但能说流利的普通话,还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丰富了普通话的词汇。推广普通话老大难的广东地区尚能如此,其他方言区就不在话下了,说明国家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到今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然而,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推广和普及普通话,不要把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推上极端。不要以为全国上下,人人都只说普通话,不讲方言,甚至消失了方言就好。世间的事,物极必反,如果这样,必然导致语言文化严重丢失的后果。可以这么说:普及普通话实现之日,也是保护方言开始之时。我认为,积极普及普通话,适时保留方言才是我们今天应取的态度。

第一,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一样,也是方言,只不过是被规范了的北方方言。由于北方方言也有不同地域的语音语调差别,所以,来个规定,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国家把语音规范起来,北方方言才成为普通话,不应把普通话与方言分贵贱。有些地方,把说普通话说得好的,看成是高贵的,小看那些普通话说得不好甚至说方言的人,有意无意地把人家说不好的话语拿来取笑,其实是不好的。甚至有的人,对方言抱有岐视的眼光,更是错误的。

第二,普通话与方言其实是“兄弟”,是一条树干上长出来的分枝。汉语是古“雅言”形成的,北方方言与其他方言都是由雅言分支出来的。随着历史的发展,雅言既与当地的土语融合,又不断地向“官话”靠拢,最后形成各地的方言。由于各地的方言,都离不开汉语的这条根,所以,今天各地的方言,对照普通话,其语音都有一个相互对应的关系。无可非议,各地的方言,都是汉语的一部分,它们好比一个庞大的家族,汉语好比老爷子,方言好比儿子,方音好比孙子,各种方言之间,是兄弟的关系。在他们当中,每种方言就是一个儿子,而每个儿子都有他在他那个大家族中的应有位置。也就是说,各种方言在汉族地区都有它的一席之地。

第三,推广和普及普通话不等于消灭方言。汉语虽然以普通话为标准,作规范,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从逻辑上讲,是说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并不是说,更不等于替代和消灭方言;从法律上讲,没有不准说方言和废除方言的规定;从客观上看,方言仍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谁也不可能把方言消灭掉。

第四,普通话与方言是一种和谐统一关系。2004年,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杨光在国际世界语大会上说过:“中国推广普及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使公民在说方言的同时,学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从而在语言的社会应用中实现语言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他的话代表了我们国家的语言政策。他所说的“语言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也是普通话与方言的正确定位。所以,在说好普通话的同时也说方言并不矛盾。

第五,普通话也应当吸收方言的营养来丰富自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室主任周垒说过:“普通话既在方言之上,又在方言之中”,准确地表述了两者在和谐统一关系中所在的具体位置。普通话也来源于方言,它首先是来源于北方方言,和其他方言一样,北方方言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尽管普通话已曾吸收过其他方言的一些优点,但它不可能穷尽汉语(包括方言)的全部优点。同时,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事实上,在改革开放以后,广东话方言词进普通话的也不少。比如普通话过去对载人汽车叫公共汽车、小公共汽车、小车、轿车,人们已经改叫吸收外语而来的广东话“巴士、大巴、中巴、小巴、的士”了。还有,乘出租车叫“打的”,把难办的事顺利办妥了叫“搞掂”(有的说成或写成“搞定”是不全面的),吃完东西结账叫“埋单”(有的说成或写成“买单”是不准确的),这些词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人们说普通话的口中。

第六,适时保留方言有着重大的意义。方言是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如果没有粤语、粤剧,岭南特色就有缺失了。当然,你总不能要粤剧也唱普通话吧。古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的名句,说明人有浓厚的乡土感情。方言是乡土文化之一,说乡音是爱乡,爱乡是爱国的具体表现,如果真的“上卫视”就必须用普通话播音,是不是“为过”了些?方言地区的省份,电视面对的是本土群众,对其说方言无须反对。至于外地人,接触一下方言也并非坏事,他们可以以此来了解地方特色。同时,沿海地方台还有个对外的功能,普通话如同简化字一样,在台湾、港澳,在海外还不是完全普及,那么,对其电视的用语上,是不是也该放“松动”些呢?另外,人说方言是活化石,假如,这只是假如,假如强制说普通话,方言归于消亡,那些语言学家,就没有“活化石”去研究汉语的发展了。但也无需担心,我相信,方言仍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

总之,我认为,推广和普及普通话与注意保留方言并不矛盾,应当给方言保留存在的空间,如有不当,请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