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又称为女娲娘娘,凤姓,生于成纪,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中华民族人始之初的三皇之一,她是传说中人类始祖,人类为她和其兄伏羲的后代。传说曰“炼石补天,捏土造人,立极造物,别男女,通婚姻,造笙簧”。神话中说伏羲和女娲是兄妹,同时也是夫妻。在中国的图腾上更有女娲和伏羲交合的图像。
女娲造人
根据传说,女娲是人首蛇身的女神,某一天她经过黄河河畔,想起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山川湖海、飞禽走兽,改变原本一遍寂静的世界。但是,女娲总觉得这世界还是缺了点甚么,但又一时想不起是些甚么。当她低头沉思,看到黄河河水里自己的倒影时,顿时恍然大悟。原来世界上还缺少了像自己这样的“人”。于是,女娲就参照自己的外貌用黄河的泥土捏制了泥人,再施加法力,泥人便变成了人类。
[编辑] 女娲高禖
女娲造了男人和女人,并使他们结合,于是有了婚姻,故又为媒神。
[编辑] 女娲制乐
女娲还创造了瑟、笙簧、埙等中国传统乐器。
[编辑] 女娲补天
根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了,他气得用头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
其他古籍记载有差别。《淮南子·天文训》记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原道》记为共工与高辛之战;《雕玉集·壮力》记为共工与神农之战;《路史·太吴纪》记为共工与女娲之战。
女娲补天是一个很著名的传说。《红楼梦》的第一回即引用这个传说,女娲为了补天,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但剩下了一块未用。有人认为,不周山暗喻房柱,其实补天就是盖房子,女娲补天的故事,其实是讲女娲这个人很聪明,会炼石盖屋。
[编辑] 后事
根据《山海经》,女娲在肉身死后,她的肠化作了十个神人,到了西方的大荒广粟之野守护去了。
女娲同时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复姓,中国古代有个著名的部落女首领也叫女娲,就是伏曦的妹妹。埋葬在今中原河南省西华县的是伏曦的妹妹。
女娲神话具有双系性。 第一系就是作为创世女神的女娲,这个跟女娲是词源有关,女娲的娲字,在远古时代本意就是女神的意思。女娲是巫神教的主神。
第二系是古代英灵女娲,就是伏曦的妹妹,需要指出的是,远古时期叫女娲的女人并不是只有一个,只不过有个比较有名。就如后羿,古代也有两个比较有名的,一个是帝尧时代的人,一个是夏朝的其中一代天子。双系女娲神不是同一个神,有如下证据。
词源,娲字作为象形字,本身就是女神的意思,这个字在第二系女娲出生前就存在,并且其形象是人首,蛇身。
时代,女娲作为巫神教主神,从古代就是如此,而第二系女娲的时代,巫神教已经是盛行时期了,一个教派的主神不可能是在其存在的好几百年后出生的。
女娲作为复姓在现代还存在,并且族系能追索到古代,这个证据说明,远古时期,古人拿主神的神名为自己的孩子取名是很正常的。
双系女神形成的可能性,第一系:女娲作为创始神其地位是无须质疑的,因为娲字本身就是女神,换句话说,远古时代的人创造了一个象形字来描述他们心目中的主神,换句话说,女娲这两个字,在远古来说,就是现在的汉字女神的意思。女神是不是女神,这种疑问本身没意义。第二系:女娲作为英灵神的地位也是完全符合逻辑的,即使是那位叫女娲的女孩,伏曦的妹妹出生的年代对古代来说,也是传说时代了,类似时代的黄帝,炎帝都被神化了,伏曦也被神化了,多神化一位没啥好奇怪的。
有人认为,其寓意是说女娲肉身死后被人吞食,原始部落的人感觉吃下自己祖先或族中受尊敬的人会有安全感。另据传说,女娲死后埋葬在今中原河南省西华县。故西华县又名娲城。
传说女娲灵魂后来升天,由神兽白螭和腾蛇保护着去了天宫,成为天神。
[编辑] 信仰崇拜
女娲为高禖神,即婚姻子嗣之神。《礼记·月令》: 冬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高禖。
道教有女神骊山老姥,有人认为乃女娲化身。在中国南部的苗族等民族尊其为大神,并建有庙宇供奉女娲和伏羲。
原文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爁(lǎn)焱(yàn)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zhuān)民,鸷(zhì)鸟攫(jué)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áo)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译文
远古之时,支撑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坍塌了,大地开裂;天有所损毁,不能尽覆万物,地有所陷坏,不能遍载万物。火势蔓延而不能熄灭,水势浩大而不能停止。
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在这种情况下,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
砍断海中巨龟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柱子,杀死黑龙来拯救冀州,用芦灰堆积起来堵塞住了洪水。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去,中原大地上恢复了平静;凶猛的鸟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存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