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革命,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18世纪60年代,瓦特改良蒸气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传播到英国其他地区和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
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其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从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可以看出,文艺复兴之前的3000年之内只有32位名人,而其后却有68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有人口7、8千万,英国群岛只有400万。从文艺复兴开始到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这一段时间共有10位名人,都是欧洲大陆的,没有一人是英国群岛的。在1500年之后,英国人口快速增加,其后影响世界的名人中英国却有17人(如近代科学体系的奠基人牛顿),从英国独立出来的美国有8人,而传统的欧洲人口大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分别只有8人、9人、3人。就是说,工业革命和现代科技革命的主力主要是16世纪英国这400万人口的后裔(现在共有2亿多人口)。
如果说中国和印度是因为没有文艺复兴而没有工业革命的话,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工业革命在英国而不是同样沐浴了文艺复兴的春风的其他欧洲国家发生?这个问题吸引了很多经济学家。杨晓凯在《为什么工业革命不在西班牙发生》综述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强森(Simon Johnson)等人的观点。强森等人他们发现,西班牙、葡萄牙发生工业革命的客观条件远远比英国要好:
1、西、葡较早掌握并拥有相对优良的航海技术和经验。
2、西、葡早于英国从事航海贸易,率先占领了自然条件优于北美的南美洲,有更好的自然资源进行国际贸易。
3、马克思认为帝国主义的发展必须以剥削为手段,但英国对殖民地的治理并非以剥削殖民地而满足祖国为目的,而西班牙和葡萄牙却对殖民地进行剥削。所以,依照马克思以及边缘理论的说法,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帝国主义发展,应该使工业革命发生在西、葡两国。
但历史却让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而不在西班牙发生。面对这种历史矛盾,强森等人提出三个假说。
1、大西洋贸易对欧洲的经济发展有关键的影响。
2、大西洋贸易的利益能催化制度转变。
3、制度转变的前提条件与国王和皇室专制权力的强弱有关。
强森等人发现大西洋贸易冲垮了英国社会等级制度的藩篱,英国对专制王权的限制明显多于西、葡,一般人均能分享大西洋贸易的利益,好处不被国家垄断。西班牙从事大西洋贸易所得到的好处却由皇室所垄断。换句话说,英国是由民间自发地参与大西洋贸易,是“私营”,而不是王室出资靠“国营”。因此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不是在西班牙。
杨晓凯说现在的太平洋贸易就像当年的大西洋贸易,中国的太平洋贸易有让中国“西班牙化”的倾向。
强森的这些观点解释了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不是在西班牙,但却不能解释为什么不能发生在法国。法国也是大西洋贸易的积极参与者,也直接从这些贸易中得益;法国大革命前虽然政治人治,但经济却自由,并且“薄赋轻徭”,普通百姓也能分享经济利益,在大革命后,法国对专制的限制更甚于英国。依照强森、杨晓凯的观点,工业革命能够发生在英国,那么更能发生在法国。
但杨晓凯在《好资本主义和坏资本主义》一文却又认为法国的平均税率比英国低很多,它没有能力搞大规模的公共事业。依这种观点,那么西班牙政府比英国政府更有能力搞大规模的公共事业,工业革命又应该发生在西班牙才是。
因此,强森、杨晓凯对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的解释虽然有很多合理成分,但是并不充分。因为他们还是采纳“以物为本”的思维来解析社会,而不是“以人为本”,他们忽略了生产力诸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