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 适时播种,培育壮苗
由于该品种生长势特别旺盛,所以要嫁接栽培。嫁接法同黄瓜。西
葫芦由于下胚轴较粗,与砧木嫁接后有较大的切接面,往往比黄瓜嫁接
成活率高,加之西葫芦亩栽苗1600株,用苗较少,群众易掌握。育苗时
间以10月1日为宜,可进入采瓜期,1月中下旬进入
盛瓜期,此时正值价格高峰,一般春节前产量能占到总产量的1/3,产
值约占总产值的1/2。
2 施肥起垄
每棚施用腐熟鸡粪5立方米以上,磷酸二铵50千克以上,这样产量
可明显提高,而且品质、色泽、瓜条等商品性也显著提高。法国纤手一
号西葫芦一律垄栽,一垄双行,小行60厘米,大行120厘米,垄高15
——20厘米,垄向南北,垄沟宽40厘米,垄上开暗沟,暗沟两侧各栽1
行西葫芦,实行三角形栽植,株距45厘米。
3 定植时间
嫁接苗25天左右,即断粮后10天左右即可定植。定植时带夹定植,
否则易出现折苗或嫁接口开裂现象。10天后再去掉夹子。必须使嫁接口
露出地面2——3厘米,否则接口触地会产生自根,失去嫁接意义。定植
15天后覆盖地膜,这样可引导根系深扎,从而充分发挥嫁接优势。
4 定植后的管理
定植后30天左右即可开花结瓜,结瓜后连续采收,直到第2年6月
份,时间长达200多天。在管理上不同时期差别较大,基本上同一般西
葫芦的管理。
5 采收期注意的问题
采摘时要轻拿轻放,不要将瓜与叶片及茎杆摩擦,否则划伤后降低
商品性。在室温10℃左右,选择瓜条顺直、无伤口、不破皮、瓜柄长者
贮存,可存放30天左右,一旦市场价格较好,抓住时机出售。
6 防治灰霉病
在高温、弱光、植株徒长条件下易得灰霉病。嫩花、叶片、茎部、
幼瓜均可受害。防治时一要加强温室通风透光,保持植株干燥不结露;
二是将烂花烂瓜彻底清除掉;三是清理后立即用药,常用的农药有农利
灵、连克灵、克霉灵。按要求浓度配制,5——6天1次,连喷3次。
露地西葫芦栽培技术:露地西葫芦的生产季节主要是春、秋两季,以春季为主。夏季气候炎热多雨,不适宜西葫芦生长。春播西葫芦露地栽培有两种方式:一是露地早熟栽培,利用保护地育苗,断霜后露地定植。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早上市,很多地区采取薄膜近地面覆盖或是简易小棚覆盖,把育苗和定植期再提前10~15天。这种定植时期采取覆盖防霜的措施,也属于露地早熟栽培。另一种栽培方式是进入无霜期后,进行露地直播或露地育苗移栽,属纯露地栽培。以上春播露地西葫芦的栽培技术比较简单,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安排适宜的生产季节,选用适合当地自然条件与市场需求的品种,并参照上述栽培技术进行种植。
用花盆也能种出西葫芦?方法太简单了,学会技巧,一盆结十来斤
西葫芦制作教程
播种繁殖,春播或秋播,春播为主。栽培方式分露地、简易地面覆盖、保护地栽培(又分小拱棚和温室大棚栽培)等,各有其特点。这里简要介绍一般栽培方法: 选种浸种: 去除杂物,选取干净饱满,千粒重200g左右的种子,置入瓦盆或其它无油污的容器中,先用冷水浸泡,再用50-55℃的温水烫种,不断搅拌,保持15-20分钟,自然冷却至20-30℃,浸种4-6小时,捞出后再用1%高锰酸钾浸20-30分钟,以消毒杀菌。风干,至半干时可加温催芽,温度以25℃为宜。如种子量大,催芽时可翻动,以促使发芽整齐,但出芽后即不再翻动。 播种: 芽长约1.5cm时播种,需选择晴朗温暖天气。若遇阴雨天不能播种时,可将种子置于冷凉处,控制幼芽生长。 播种的营养土应在播种前20-30日前配制好。选用未种过瓜类蔬菜的无病土壤和农家肥配制,通常用园土6份与腐熟的马粪或圈肥4份混合。置于苗床或纸袋、塑料钵(直径9-10㎝)中,厚度8-9cm。播种后覆土约2㎝。 幼苗生长: 幼苗易徒长,需严格控制温度湿度。播种后幼苗萌出土层前宜保持高温,昼温25-30℃,夜温18-20℃,地温22-24℃,相对湿度80-90%,约3-4天出苗。幼苗出齐后适当降温并通风,昼温25℃左右,夜间13-14℃,第一片真叶展开后夜温降至12℃。定植前8-10天,应逐渐加大通风量,并降温炼苗,一般白天15-25℃,夜间6-8℃。 定植与田间管理: 经30-35天的苗期管理,培育出具3-4片真叶的幼苗,可进行定植。 定植前先要施足基肥。亩施优质农家肥3000-5000㎏,也可施用马粪、羊粪等。 整好地后,起成60-65㎝距离的垄,按株距40-50㎝刨埯,每亩定植2000-2500株。也可做成1.3m宽的平畦,每畦种植两行。 栽苗时坐水栽,待水渗下后,封埯并扶正瓜秧。 定植安全期地温13℃以上,夜间气温不低于10℃。 缓苗后应追肥(施用饼肥150-200㎏,或50-60㎏三元复合肥),并浇“催秧水”,但因地温较低,不宜浇水过多。此后应及时中耕松土,不施水肥,待第一个瓜长到10-12㎝后再浇水。结瓜后一般5-7天浇水一次,以保持表土湿润为度,雨季则需排水。 结瓜期顺水追肥,一般追肥2-3次为宜。每次施用粪稀1000-1500㎏/亩,或碳酸铵10-15㎏/亩。 注意水肥管理,苗期或第一雌花坐果期肥水过多易徒长;后期水肥跟不上则产量降低。此外,早期留果过多易造成秧发育差,影响总产量。 为早熟高产,还应进行人工授粉(尤其是在无昆虫授粉时)。每天上午6-8时,把正开放的雄花采下,剥去花冠,露出雄蕊,在雌花柱头涂抹数次即可。 如需留种,一般应选取后期结的瓜,否则影响产量;专门留种的植株可不受此限。 编辑本段病害 西葫芦灰霉病 发病特征: 该病主要危害花和果实。被害花和果实初期呈水渍状,后逐渐软化,患病部位表面长满灰绿色霉状物。 最终导致花和果实腐烂。后期患病部有时还长出黑色菌核。 发病规律: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葡萄孢菌。病原菌在病残体上越冬,也可在土壤中越冬,借气流传播。病菌喜高湿低温条件,最适温度在18-23℃,相对湿度在90%以上,弱光,适宜发病。保护地栽培,冬春连阴天多,气温低,再加上密度大,通风透光不良,湿度大,故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加强田间管理。将病残体清理干净,保持田间卫生,防治病菌扩散,控制温度。 (2)浇水采用膜下暗灌或滴灌,夜间湿度应小于80%。当湿度大时,应采取措施降湿。 (3)生产后期要及时清理老叶,增加通风透光,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加抗病能力。 (4)药剂防治。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每隔6—7天喷1次,连喷2—3次。 西葫芦绵腐病 发病特征: 该病主要为害果实,有时为害叶、茎及其他部位。果实发病初呈椭圆形、水浸状的暗绿色病斑。在空气干燥条件下,病斑稍凹陷,扩展不快,仅皮下果肉变腐,表面生白色霉层。高温多湿时,病斑迅速扩展,整个果实变褐、软腐,表面布满白色霉层,致使病瓜烂在田间。叶片受害,初生暗绿色、圆形成不规则形水浸状病斑,湿度大时软腐似开水烫过一样。 发病规律: 西葫芦绵腐病是由鞭毛菌亚门瓜果腐霉菌真菌侵染引起。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天,遇适宜条件萌发,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后在病残体上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侵害果实,最后在病组织里形成卵孢子越冬。病菌主要分布在表土层内,雨后或湿度大,病菌迅速增多,土温低、湿度大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1)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大雨后及时排水,结瓜后可将瓜垫起,防止潮湿染病。 (2)增加土壤中抗生菌,抑制病原菌生长,减轻受害。 (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用20%农土斯1000倍液,每隔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生长期病害 白粉病、病毒病、灰霉病、绵腐病 、霜霉病、炭疽病、黑星病 生理性病害 褐脉病和叶枯病 苗期病害 猝倒病、立枯病 虫害 蚜虫、白粉虱、螨虫、潜叶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