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生命中这七类人生过客

2025-04-28 12:17:14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

很多人很多事情

所以说一定要看开点

你要相信每个人每段经历都是你人生中最美的

回忆是他们让你的人生的那段日子变得更加的美好

回答2:

1. The Friend Who Let You Down
1.伤害过你的朋友

我们都有这样的朋友,可能还不止一个。我们可以一起大笑,也可以相拥而泣,共事也没问题,但我们心知肚明,直觉告诉我们,这样的朋友并不是发自内心地希望我们过得好。他/她可能各方面都很好,可能也不是有意要伤害我们,但就是伤害到了。我结交了15年的好朋友海伦就是这样的人。有个下午,她来我家做客,还带了一个我不认识的女人。我儿子刚学会走路,正在大发脾气。我本来挺高兴,因为他刚出生时身体很不好,差点就活不下来了,我认为学步期的小孩儿发发脾气很正常。看他涨红着脸蛋,大吼大叫,跺着小脚丫子。多么活泼!多么健康!我一把将他抱起来时,不巧听到海伦的朋友问她,我孩子几岁了。我从镜子里看到海伦装腔作势地说:两岁了,翻了个白眼还摇了摇头。这一刻,我的心情立马跌落谷底,我揣测并意识到她的看法,也看出她没有同情心。我最后还是指出了她的不对。但有什么可说的?她再三道歉,我也接受了,但我知道我们之间再也回不去了。海伦让我学会了到底什么样的人才值得深入交往。这算是个教训。
2. The Friend You Let Down
2.你伤害过的朋友

萨拉和我在大学里一认识,立马就成了亲密无间、情同姐妹的好朋友。我以为我们会是一辈子的好朋友。但大学毕业后,我们的生活就不再有交集。我去纽约拼事业,而萨拉回南部老家结婚生子,当时的我离这样的生活还远着呢。时光荏苒,我们的共同点似乎越变越少了。我离她也越来越远了。我不再回她的电话。当时的我太年轻,不知道老朋友就是那些能使你回想起起自己曾经模样的人。当时的我太年轻,不知道尽管我们越长越大,像蛇蜕皮一样不断地摒弃曾经的自己,但曾经的自己依然重要,我们不应远离那些了解我们何时启程、行至何处的人。我当时不知道,除了分享工作、邻居、小孩学校和人生道路,一段友情中还有许许多多更加重要的方面。萨拉和我的情谊远远不止这个层面。令我难过的是,我知道以后就算进了养老院,我也不会把摇椅拉到她旁边。是我毁了这段友谊。萨拉,如果你读到这篇文章的话,我想和你说声对不起。
3. The One Who Was Just Too Close for Comfort
3.关系近得令人感到不舒服的人

不妨把眼睛轻闭一会。你肯定知道我说的是谁,没事儿。你不必大声说出他的名字。也许你已结婚成家,也许他已成家、或者你俩都已成家。但你一直在幻想和他在一起的生活,虽然永远不可能,但这样想一想又不会破坏你现在的好日子。这不是无意义的白日梦,可是有几分危险。每每眼神相接,你们彼此都感受得到。你心中怀着小小的渴望,想要知道如果当初和他在一起会怎么样。你发觉自己在想:就偷闲一个下午,和他在一起有什么不好?答案如何,你心里当然有数。所以你需要和那个人保持距离。当朋友既不稳妥,又没希望。亲爱的读者,你必须舍弃他,不能留在他身边。好了,现在睁开眼睛吧。知足常乐。
4.The Death You Never Saw Coming
4.突如其来的死亡

佛曰:人生在世,苦海无边。心中所爱,终将逝去。我们终将长大成人,父母终将垂垂逝去,这是自然法则。然而,有时意外发生得太突然,未必等到我们长大。我年幼时,父亲横遭车祸,猝然离世。我没来得及和他好好道别,他再也看不到我从爱惹事的毛丫头长成稍稍安分一点的大人。他至死仍挂念我,我此生都怀念他。但是,他的英年早逝深深改变了我,让我更快懂事长大,从此不断努力,希望让他骄傲。亲人意外离世,我们只能默默消化。由此带来的冲击,随着我们成长,深入我们的内在,像道道断层,又像片片创伤。任何经历过亲人意外离世的人都会说,今天的空气和那天比,并没什么不同。木槿花的清新芬芳,炼油厂的刺鼻气味,或者甜甜圈的诱人甜香,都能唤起那天的回忆。突然之间,我们就会热泪盈眶,心如刀绞。人生在世,几家哀愁,伤逝如此美丽,我们与之如影随形。经历令我们学习成长,或许还帮助我们看开意外转折,寻得平淡安宁。
5. The Death You Had to Face Day by Day
5.日日逼近的死亡

母亲去世时,我已经长大成人,已为人母。她虽然走得缓慢,也在料想之中,但同样令人哀伤。这样的伤痛在亲人去世之前就已开始,因为我们可以想见,哪怕他们去世,地球照样转动。想象没有他们的世界,就像灼烧般缓慢持久。我们变得习于悲痛,紧握着他们的双手,紧缚他们的伤口,紧盯着药物滴滴注入他们的静脉,时时刻刻,被自己的无能为力和无力回天所逼视。但这也是人类美丽的伤逝。
6. The Therapist/Guru/Mentor You Outgrew
6.完成己任的师者

有些关系固将完结,或至少该有完结的一天。毕竟,导师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成长,无论是哪种导师,成长的过程都必将导致师徒关系终结。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与恩师的深厚情谊会蜕变至一种更加平等的状态,甚至可能化为友谊。但是,要实现这点,我们就要摒弃原有的互动关系,之前只是导师单方面的付出。我们接受了教诲,师尊也完成了教诲。我们现在或许可以知道自己到底获得多少成长了。
7. The Person You Thought You’d Be
7.梦想成为的人

小时候,我梦想长大后能成为女演员。我想和丈夫在纽约市的高层公寓里安家,嗯,然后再生五六个孩子。我要住在城区,最好能过上精致奢侈的生活。有大把大把的钱,至少得有一部私人飞机。此处我要说,在20世纪80年代,这可算是根深蒂固的幻想。但实际上,长大后我从市里搬到了村里,婚后只生了一个孩子,孩子和我一样,是独生子女。我和丈夫拼命工作,勉强糊口。但是这是我自己打拼出来的生活,丰富多彩,虽然算不上完美,但是不会单调乏味,也算心满意足。问心无愧,脚踏实地,我热爱这样的生活。但要过好这样的日子,就必须把我曾渴望的东西、想要成为的人,这一套从杂志里照搬来的幻想统统摒弃。结果,我算是赔本了。大胆去爱,真切活着,就是要敢于放手:人、地方、物质、梦想,甚至敢于抛却那些不再适宜现有生活的自我。旧的失去之后,总有新的再来。虽然未必事事如愿,但这终归是真正属于我们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