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双模式”(一侧人工耳蜗,一侧助听器)概念,并成为当下的主流。不仅如此,多家品牌的人工耳蜗还与助听器厂家合作,力求通过前端处理技术实现更优质的双模式聆听效果。
Cochlear CI532植入体
但双模绝不是简单的一侧人工耳蜗,一侧助听器就是双耳聆听了。
因为双侧佩戴双耳响度不匹配,可听度不匹配会产生两个问题:人为造成非对称性听力损失的听觉剥夺效应,和双耳复听现象,这是双耳双模式干预时最容易出现的两个问题,助听器+人工耳蜗戴起来了,但是两个耳朵单独听,中枢融合后获益不大,甚至反而效果不好的大有人在。
从理论上,医生和听力师都会建议耳蜗植入后对侧有残余听力的孩子,在术前/术后尽快佩戴助听器,这样的好处在于:
更清晰、立体(特别是助听器可以大大地补偿耳蜗不能体现的时域信息和精细信息);
提高噪音环境下的定位和识别率;
声源方向感更好;
增强言语的识别、理解和听觉记忆能力15-20%;
避免听觉通路偏侧性发育,更利于孩子心智及身体协调性发展等。
不过,实现这些优势的前提,一定是助听器能和人工耳蜗达成“默契”,形成很好的匹配。这需要听力师同步调整人工耳蜗及助听器,只调试助听器和只调试人工耳蜗都不能达到最佳匹配状态,只有结合主观测试:言语测听/行为测听+客观测听:EABR/REAR/CAEP(皮层诱发电位)的评估结果,反复优化调试,才有可能达到。
但是,现在面临的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就在于:调人工耳蜗的调机师调不好或不会调助听器,调助听器的听力师调不好或不会调人工耳蜗。
这也导致了为什么家长们说孩子不爱戴助听器,戴一会儿就摘的原因,因为戴了反而觉得“吵死了、听不清、不舒服”。毕竟不是一个东西,想达到平衡也确实挺难。
所以,助听器+人工耳蜗,不是真正的双模式更不是双耳聆听,只有当耳蜗和助听器型号/功能/参数均处于最佳匹配状态,才能发挥双耳双模式的各种优势,请牢记!
真正的双模式,一定要让人工耳蜗和对侧助听器在传入大脑的优质信号上达成一致、相互协作,实现信息互传,才能实现双耳“共赢”。
左为Cochlear N6 右为Cochlear Kanso(一体机)
比方说,在一个相对嘈杂的环境中,仅仅一侧人工耳蜗和一侧助听器是同时且分别在收集声音并各自处理的。也就是说,不同位置的声源都在往两侧的设备里灌,但二者却各自为战,你到底要听哪个?
反观正常人耳,当我们身处嘈杂环境中时,如果想听到某一个人讲话,双耳会形成聚焦去收集这个人的声音,而自动屏蔽掉其他不相关的声音,这才是双耳聆听,而非双耳各自听。
我们所说的1+1>2,无论是双模式还是双植入还是双耳助听器,一定不是两个“1”单独存在,也不是两个凑一起就能成双。这个“双”一定是一致的、成对儿、完全匹配的,才能达到大于2的效果,否则可能连2都到不了。
所以,建议各位家长一定不要被“双”的概念蒙蔽,因此我们提倡语前聋患者一定要做EABR和真耳分析来精确评估双耳人工耳蜗+助听器效果,从而使双耳精准联调;用CAEP(听觉皮层诱发电位)来做双侧的评估来了解进入大脑皮层的信号是不是最佳的。
本听力中心已开展EABR、NRT以及CAEP,可提前预约进行检查以及澳大利亚、奥地利耳蜗以及美国AB耳蜗调试!
人工耳蜗植入后对侧耳联合使用助听器不仅能更好地 利用对侧耳的残余听力,避免迟发性听力剥夺的发生,而且能更好地实现双耳聆听,使人工耳蜗植入患者术后的听觉 效果更接近于生理状态。很多研究证明双耳聆听能够提高 听力5 ~ 10 dB,能更好地对声源进行定位,感受立体声,提高 噪声环境中的言语识别能力,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提高患者的 交流及社会技能,同时双耳聆听的听觉记忆好于单耳,特别是短时记忆。
一侧耳蜗,另一侧助听器可以有效的利用残余听力,避免听力被剥夺,双耳聆听会更好,
如果安装了人工耳蜗还需要助听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