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是一定要背的,关键是怎么背~本人在国内的时候就教英文,后来一直在美国学教育、教书。看了一些关于如何教词汇的理论,然后发觉以前在国内好多教法都是不科学的,比如国内最有名的什么“8天8000词”之类的。我也没有黑国内词汇教法的意思,毕竟当年我也是这么教的。而且当年准备GRE背红宝书的时候不也是暑假一天8小时全脱产刷两三百的单词,而且还都是那么生僻的词。照着杨鹏17天复习法,每天还滚动复习以前的词,所以后来每天背快要四位数的单词真的好痛苦。不过还好这个社会还是一直在进步的,从以前只背谐音到现在开始用词根词缀,这都是进步的表现。我在看Warfalcon老师(read01)的100天计划的时候,很多人都提到每天背多少单词,坚持了多少天。我是觉得他们坚持的毅力很可贵啦,可是有时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科学的理论,那么做起事情来也会更加有效。有时候看似很高效的方法其实是揠苗助长。
在我看来,8天8000词就跟一周减20斤一样。现在大家也知道科学的减肥方法是一点一点的减。不过这种营销手段的确是很吸引人啦。词汇的积累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不熟悉到见过再到熟悉,英文就是unknown, acquainted, established. 美国小学学习词汇的方式是平均一年350-400个词,也就是大概一周学9个词。但是像我在的学校,一周基本上就5-6个生词,而且还有一半左右是他们所熟悉的。剩下的时间就是反反复复地复习定义,学会运用它们造句,写文章。成人背单词一周不用背那么少啦,可以多背点儿~与狂背单词相反的一个言论是:不用背单词,阅读的时候根据上下文猜就好。这件事情是这样的:影响阅读理解有两个因素:解码词汇(decoding)和理解(comprehension),这两个过程是平行进行的。解码就是你看到一个生词的时候要先反应它是什么意思,就好像你看到chrysanthemum先想想是什么意思。理解就是把你认识的这些词都放到一起去思考作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两个因素就好像一台内存固定的电脑一样:你C盘装的东西多,D盘就没法装更多东西,装东西的总量是一样的。也就是如果你把过多的时间用于去思考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包括猜词,你在用于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的精力也就越少,也就越难理解这句话。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要多背单词的原因,因为你在解码的时间上越少,花在理解的时间上就越长,就越容易明白作者在说什么。
背单词是必须的,如果你英语是高考及格水平,再记大量单词,会有如下好处:
如果你单词量大,同一个问题,会有双倍的答案,会有更多不同角度的思考。你可以看到更新更尖端的资讯,最新的科技新闻,翻译成中文,够你等的。你会看到更大的世界,会觉得中文互联网确实像局域网。阅读英语书时,不会痛苦,会感觉在读中文,中英文的区别,只是生字多点要经常翻字典而已。你可以参考书籍的丰富度不是增加一倍,而是十倍以上。最好的书肯定有英文版本,但不一定有中文版本。阅读碰到一两个生词,不用查也能猜出个大概,好奇查一下,读读英文释义,单词基本就记住了。单词量大,记生词会变得容易,意思理解也会更准确。如果你长期记单词,你会学会坚持的这个技能。记单词这么无趣的事,你都可以做好,其他事情还算挑战吗?
有些词阅读虽然认识,但是写作的时候却想不起来怎么用,这种词就需要从阅读词汇逐渐转化为你的写作词汇。中国学生写英文呢,就容易瞎拽大词,结果用的都是错的,尤其突出的是感情色彩问题,好多贬义词当做褒义词用。所以就要多查学过的阅读词汇的用法,然后尝试着造句,并且运用到自己的写作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当它变成你的写作词汇以后,你再写英文就不是This is very good. It is really so so good.了,而是类似于It is beneficial to do something…这些高大上的词(其实beneficial还不算是特别高大上的词)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些就是书面语(academic English),是用于正式的文章的。就好像你读中文报纸的时候可能总会遇到四字成语或者一些典故,但是口语中却不是总出现一样。具体的书面语还可以细分两类:特殊书面语(technical or specific academic language)和非特殊书面语(nontechnical or specific academic language)。前者是指某个领域的特殊词汇,比如关于历史的词汇,可能有sovereignty主权, monarchy君主, tyranny暴君等。后者是指跨领域也会用到的词,比如theory理论, hypothesis假说, analysis分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