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水资源调查与规划

2025-03-29 02:28:3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由于岩溶水循环及赋存条件的复杂和多变性。因此,必须通过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查明岩溶流域及水文地质单元的水文地质条件,岩溶水循环过程及富集规律,岩溶水源地类型,开发技术条件及脆弱性,评价岩溶水资源。按岩溶流域编制岩溶水开发利用规划,纳入整个流域水资源开发规划中,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岩溶水开发工程建设,使各个水源地能够联合调度,合理开采,相互调节,避免相互过度干扰,降低开发效益,引发环境地质问题,达到合理有效地开发岩溶水的目的。对于各个岩溶水源地的开发工程建设,必须先行开展进一步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勘查评价,进行开发技术方案的可行性论证,之后通过工程地质勘察和工程技术及施工设计,才能开工建设,避免盲目性,消除各种风险。总之,岩溶水开发工程的建设也必须符合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程序,遵循相关的技术标准要求。

岩溶水资源调查,一般可分为岩溶流域调查和岩溶水源地勘查两大阶段(表5-1)。岩溶流域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查明岩溶流域的地质环境及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岩溶水天然资源潜力与开发技术条件和脆弱性,为区域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大、中型岩溶水源地开发的可行性研究提供水资源依据。调查研究的重点是:查明地质环境条件、岩溶流域边界、水文地质单元边界条件及其水文地质特性,岩溶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岩溶水循环过程及富集规律,初步圈定岩溶水源地,分析评价其开发技术条件及脆弱性,系统地计算补给量、储存量,初步评价允许开采量,并对拟建岩溶水源地的可行性做出论证。岩溶水源地勘查的目的在于查明岩溶水的赋存特征、岩溶水资源、岩溶水开发技术条件及脆弱性,为岩溶水源地开发工程建设提供技术和施工设计依据。勘查重点是:圈定水源地范围;探明含水层(带)的埋藏分布情况,富水性及均匀性;含水层(带)与隔水层(体)的空间组合形式,以及含水层中导、储水空隙的形态、空间分布和联系,研究岩溶水的赋存特征及富集规律;水源地的边界条件及内外水力联系、径流场特征,掌握岩溶水的循环途径及“三水”转化过程;进行岩溶水动态观测,掌握流量、水位、水温及水质动态特征及变化规律;通过岩溶水动态观测及钻探试验、取样分析测试,确定水文地质参数,建立数学模型,评价岩溶水的允许开采量和水质;评价岩溶水开发技术条件及防污性能,研究与相邻水源地的关系,分析预测水源地开采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提出岩溶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建议,论证岩溶水有效开发技术方案。

表5-1 岩溶水资源调查方法简表

岩溶水开发利用规划是以资源与环境科学及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岩溶流域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各类供水需求目标,应用工程与管理科学技术方法编制的较为全面和长远的岩溶水资源合理开发及保护计划。它是实现岩溶水资源因地制宜、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可持续地开发利用的基础。作为一个完整的规划,主要内容包括:流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现状、岩溶水资源及开发技术条件、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需求;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规划分区;岩溶水资源开发工程部署(方案)、实施计划、投资估算、实施效益预测评价;监测与管理措施、制度保障。规划应特别注意贯彻下列原则:遵循势能优先准则,充分发挥岩溶水分布的区位优势,分别选择不同区段的主要水源地类型,就地开发就地供水,减少输水和水处理投资;紧密结合不同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岩溶水源地类型特征,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有效勘查和开发的技术方案;多源取水,综合利用,统筹解决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等不同类型的缺水困难,满足不同的供水需求,实现经济有效地开发利用岩溶水资源。要积极借鉴本书岩溶盆地流域岩溶水有效开发模式的岩溶水开发工程科学布局方案,沿着流域岩溶水循环的全过程,应用常规技术与先进技术相结合,遵循势能优先准则,与地质环境条件及其变化相适应,针对流域不同地质环境分区内主要的岩溶水源地类型和岩溶水的赋存特征及开发技术条件,结合需水特点规划部署岩溶水开发工程。同时,还要与地表水的开发利用规划相衔接,统一管理,实行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联合调度,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开发利用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