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历史年代,是学好历史的重点。可是学生往往面对历史年代枯燥无味,难学难记,望而生畏。有些学生靠死记硬背,当时背得挺熟,但时间一长,就记不清,说不准了。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根据数字本身的特点、历史年代之间的联系,进行排列组合顺序等等,采用灵活多样的记忆方法。
记忆(包括机械记忆),任何学科都是不可少的。问题在于是否把输入的信息进行整理、编码、储存以至于提取。记忆的失败,是满足于机械记忆;记忆成功的诀窍是理解。因为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记忆它。
历史知识的三要素是时间、空间、人物,由此构成历史事件。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对浩繁的历史年代,产生畏惧和厌烦心理:“只记历史人物和事件,不记历史年代,岂不省事吗?”学历史而不知时间,等于骑车上街不看红绿灯,后果可想而知。所以记忆历史年代,一要目的明确,二要坚定信心,三是方法得当。
记忆历史年代不是“难于上青天”。入门既不难,深入下去也是办得到的。只要在记忆的一般规律指导下,注意历史学科的具体特点,如综合性、系统性、连续性等等,抓住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化整为零,化块为面,化面为线,点线结合,纵横交织,就可以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用使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帮助记忆历史年代。
1)谐音法。如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可把“1818”谐音为“一巴掌一巴掌”,把“55”谐音为“呜呜”,合起来就把马克思生日说成是“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本家呜呜直哭。”
2)比喻法。如1900年是义和团运动的高潮时期,可把数字的形状比成义和团群众拿着各种武器,长矛像“1”字,钢叉像“9”,盾牌像“00”,从而记住1900年这个历史年代。
3)口诀法。也叫顺口溜法。有朝代口诀:“唐尧虞舜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到共和”;有帝王年代口诀:“顺康雍乾嘉道咸,同治光绪宣统三”;也有公元年代口诀:“960,建北宋;1127年,南宋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重要会议,也可编成口诀:“一二三八古,12378;遵瓦在35,七大在45;七届二中会,已经到49”。这里概括了党的九次会议,古田会议,一大、二大、三大、八七会议分别在1921年,1922年,1923年,1927年,1929年召开;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都在1935年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则在1949年召开。
在古代史中,有人把朝代和历史事件编成顺口溜,简便易记,效果很好。如“从夏至今四千年,公元前后各两千,后汉以后公元后,后汉以前公元前。”这就是把我国历史分成两大段,虽不十分准确,却也大致差不多。又如“夏商周秦前后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继两宋,接下元明和清朝。”这一口诀记述了我国朝代兴衰次序,二十八个字活画中国史长河的大体轮廓,再经过具体填充,朝代兴衰演变史的全过程就显得更清楚了。
历史年代表口诀,所谓历史年表,就是按照时间或者年份来排列所有相关的历史数据,在我们理解历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历史年表》描述了中国历史从前(秦始皇统一前)到新中国成的朝代变迁。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历史年代:盘古三皇五帝更,夏商周(分为西周和东周)秦两汉(分为西汉和东汉)成,蜀魏吴争晋(分为西晋和东晋)南北(南北朝),隋唐五代宋(有辽和金)元明清。三皇是指伏羲和燧人和神农。五帝指黄帝和颛顼和帝喾和唐尧和虞舜。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也可记作,梁唐晋汉周。
有三个口诀:
一、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二、夏后殷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皇收, 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兼五胡。 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后称雄。 宋齐梁陈是南朝,北魏齐周称北朝。 北周灭齐传於隋,隋又灭陈再统一。 隋灭唐兴称富强,五代十国各称王。 契丹兴起在北方,建号为辽入汴梁。 五代梁唐晋汉周,宋朝建国陈桥头。 女真建金先灭辽,打破汴京北宋消。 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兴起国号元。 灭金灭宋归一统,元朝统治九十年。 明代共传十六君,满洲初起号后金。 后金国号改为清,入关称帝都北京。 人民觉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国立。 人民民主再胜利,齐心奔向共产国。
第三种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