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一词,最早指学习养生之道和生活之道。 《庄子·达生》:“ 田开之见周威公 , 威公曰:‘吾闻祝肾学生,吾子与祝肾游,亦何闻焉?’” 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学养生之道也。”
而历史上最早与”学生“意义一致的词是“学子”,《诗经·郑风·子衿》中有“青青子衿”。郑玄笺:“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南宋·林景熙《酬谢皋父》诗“风雅一手提,学子屦满户”仍沿用“学子”一词。现在“莘莘学子”一词中,仍保留了这一称谓。
接着春秋时期,《论语·先进》中用“弟子”代称“学生”。“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韩愈《师说》篇也沿用“弟子”一词。
战国时期,开始用“学士”,称学生。《仪礼·丧服》:“大夫及学士则尊祖矣。”
东汉时,出现了“学徒”“生徒”“诸生”等词,均是“学生”之意。《后汉书·郑玄传》:“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后汉书·寇恂传》:“恂素而好学,乃修乡校,教生徒。”《汉书·叔孙通传》:“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有些词沿用至唐代。如韩愈《进学解》:“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
唐代“学生”又称为“生员”。明清时,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名生员,文章中常称诸生。
北宋时,又把“学生”称“徒弟”。陈师道《胡士彦挽词二首》云:“徒弟三千子,声名四十春。”
其间,还有“从学”“艺徒”“儒生”“门徒”“书生”“门生”“晚生”“侍生”等,都是学生的别称。
明清的科举制度中,把考秀才的学生称为“儒童”“文童”“童生”。称府、州、县学的生员为“秀才”“秀士”。
总而言之,学生一词起初之意并非是现今学习的人,进过一系列演变才逐渐成为当今的学生,可谓由来久矣。
1、学生与“学习先生”一个意思,学:学习。生:先生。
2、先生在以前就是类似与现在学校教师的职务,以前先生这个称呼不是什么人都能叫的,最主要的是这个人品德要高,也是一种尊称的称谓。学生这个词很早就有了。
3、学生(Student)一般指正在学校、学堂或其他学习地方受教育的人,而在研究机构或工作单位(如医院)学习的人也自称学生,以前与学生的性质相似的还有徒弟、弟子等等。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可以把学生分为:幼稚园、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专科生/高职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