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的成就

2025-02-25 17:45:34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一、文学成就

在中国现代作家之中,老舍是唯一一个能够身体力行地将文学与曲艺进行结合,长时间地关注曲艺发展,并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亲自参与了曲艺,尤其是主要曲种(相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作家。

老舍的《茶馆》、《龙须沟》奠定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独特的风格,创立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学派。

《龙须沟》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学派建立的奠基之作,剧本为演出建立了一个现实主义的,形象鲜明的,强调从生活中塑造一个鲜明形象的基础。

这对我国的话剧事业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成长起到了一个最基础的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风格,被北京人艺的导演、演员所继承并沿用至今。

二、政治成就

老舍和郭沫若等人组织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担任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负责领导日常会务,对外代表“文协”,老舍在担任总务部主任期间团结了全国的抗战文人,使这一时期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文艺界团结得最好的时期之一。

扩展资料:

老舍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坚实的文学实践。抗战时期,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那场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之中,大胆地实验和创作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鼓舞社会大众齐心协力抵抗异族侵略者。

冯玉祥曾有诗句:“老舍先生到武汉,提只提箱赴国难。妻子儿女全不顾,赴汤蹈火为抗战。”这可说是对老舍满腔热血投身于民族抗战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位爱国主义者,老舍深知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之种种痼疾,将文化思想启蒙作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任务。

小说《二马》比较了“中国人与英国人的不同处”,意在描绘小说中人物“所代表的民族性”。

《离婚》、《猫城记》、《老字号》、《断魂枪》、《牛天赐传》和《四世同堂》也嘲笑和讽刺社会的权力崇拜与金钱意识,反思和批判民族文化中好体面、顾虚荣,麻木自私、息事宁人等意识和心理。、、

即使是那些歌颂新社会的剧作,在刻画社会主义新人风貌的同时,也不忘描写旧式北京市民笑着向昨天告别的心路历程。

20世纪60年代初期创作的《正红旗下》在彰显民族身份的同时也发出悠长的历史喟叹:“二百多年积下的历史尘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我们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生命就这么沉浮在有讲究的一汪死水里。”

虽说的是旗人的故事,但却拥有厚重的民族情怀。这种对民族传统和历史文化既深情关爱又深层反思的写作方式成为老舍创作的思想基调,贯穿于他的整个文学创作,也是老舍文学世界的精神特征。

老舍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语言大师,推动了现代汉语的生成和成熟,体现了现代汉语的文学韵味,创造了现代汉语生动悦耳、简捷明快而深入浅出的语言特点。

他以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为基础,吸收传统汉语的简练含蓄之美,借鉴欧式笔法的自然伸展,“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了白话的“原味儿”,写出了“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

可以说,老舍成功地实现了现代汉语通俗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有了汉语表达的干净利落、鲜活生动,通俗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

老舍语言的“俗”有着精细的推敲和思考,他的“白”,便于理解但又不失汉语的味道。用通俗、平白的文字表达生活的深度,刻画人物形象的个性,这是老舍作为语言大师的境界。

另外,老舍又摆脱口语化的粗糙与随意,在俗白中求精致之美。唐弢曾呼吁说:“我觉得大学里首先应该开这么一门课:‘老舍语言’。”

今天的文学语言是个“坎儿”,如粗俗与混杂、平淡而破碎,如何坚守汉语之简洁精粹,创造汉语之丰富韵味,则是新世纪文学面临的时代课题。

老舍不仅仅贡献了丰厚的文学世界,而且也拥有独特的伦理情怀。在现代主义面前,老舍是传统的,相对传统主义,老舍又过于西方,有鲜明的反传统倾向。

可以说,老舍是不中不西、既现代又传统的作家,他站在从传统到现代、既西方化更趋中国化的中间地带。老舍的文学创作实现了审美的伦理化,也许他的艺术方法并不十分现代,但却非常有效、管用。

它没有鲁迅思想的深度,但有文化的执着,没有郭沫若的激情,却有人性的幽思。老舍以自己独特的文学创造参与了现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文化的重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舍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老舍的意义

回答2:

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余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二马》、《猫城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在大杂院里度过的童年生活使老舍从小就熟悉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下等艺人、娼妓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也是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如曲艺、戏剧),这些都是他将来倾向与写作平民生活和长于话剧创作的生活基础。
  1918年老舍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老舍正在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任校长。“五四”对他的思想和人生道路的选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24年夏,赴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并从事文学创作。1926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17卷第7号上连载时,署名为“舒庆春”。但自第8号起连载上的署名改为“老舍”,直一小说全部载完。这标志着老舍文学创作道路的开端。接着,又发表了《赵子曰》《二马》,从而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1949年10月,老舍回到祖国。创作话剧《方珍珠》。1951年,又创作了歌颂人民政府为普通市民办实事的《龙须沟》。该剧上演后,老舍获得了北京市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之后,他还创作了歌剧《消灭细菌》《大家评理》,话剧《生日》《春华秋实》等。
  建国后,老舍政治热情十分高涨,他先后担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文联主席,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文联主席团成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第一、二届人大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主席团成员,全国政协三届会议常务委员等职。自1950年至1955年,老舍创作了大量的话剧、京剧、儿童剧。其中话剧《茶馆》把老舍的话剧艺术推向了高峰,成为我国戏剧艺术殿堂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