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我们明白了: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想法就会不一样,想要看得更清楚,就得跳出原来的限制,从更全面的角度去看。也就是我们常听的“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题西林壁》的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是: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又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
接着,诗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这一句大家应该都有听说过,但苏轼要表达的意思和我们平时理解的不一样。这句诗的意思是:我自己就处在庐山之中,我只能看到它的一座山峰或者一道山脊,所以我会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
诗人没有停留在景物上,而是通过描写景物来说明了一个哲理,很自然,很朴实。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告诉我们看待事物如果置身其中的话,是很难看得清楚,只有抽身而出,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的话就比较明白!
人为何会不懂得“庐山”真实的面目?就是因为人成为了局内人,无法跳出这个“局限”,无法做到以“局外人”的眼光去观看这座山。
作家杨大侠感悟,要学会跳出圈子看圈子
这句话有俗话:当局这迷,旁观者清。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