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狼吞虎咽lángtūnhǔyàn
【释义】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主人公】
【近义词】大吃大喝、饥不择食、食不甘味
【反义词】细嚼慢咽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刘东山夸技顺城门》:“十人自来吃酒……须臾之间,狼飧虎咽,算来吃够有六七十斤肉。”
【成语故事】
唐三藏和三个徒弟去西天取经时,路过祭赛国时,看到十多个和尚都扣上了枷锁行乞。经打听,是因为金光寺的塔顶上的舍利子被盗。临近的国家都因为看到舍利子的光芒纷纷朝见,后来因为三年前舍利子被盗,邻近的国家都不朝见了。国王一气之下,就把他们都上了枷锁。
悟空后来在塔顶上捉到了两个妖精,经询问舍利子是万圣龙王偷走的。后来唐三藏师徒就想国王汇报此事,国王大喜,就设宴款待金光寺的和尚。宴席上,猪八戒一会儿就吃光了所有的水果等食物。后来狼吞虎咽就此而来。
狼吞虎咽成语典故
【释 义】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出 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回》。
蔡庆盘缠用尽无法归还,就去找杨林。杨林说:“你来得正好,李应被济州太守关入狱中,我们去营救吧。”于是他们到狱中设法让李应越狱逃出。
在黎明十分,他们来到城边,出城后到路旁酒店,叫酒保打了五斤酒,切上大盘牛肉。由于走了半日,肚中饥饿,他们狼吞虎咽地吃了一顿,忽见酒座上坐着一名军官和四个家丁。他们虎背熊腰,凶神恶煞一般。当他们两人听说是来捉拿重犯李应的,便赶紧算了酒钱出门便走。
正在出门时又进来一个铺兵,铺兵一进门就大声呼叫:“快拿酒来。”并且说:“昨夜李应越狱走了,还杀死了两个更夫。”
听了这话,那军官惊跳起来说:“李应越狱了?我看方才算酒钱的就像李应!”
铺兵说:“我看也像。”说着就追出去了。
他们三人与军官、铺兵、家丁展开了一场厮杀搏斗,以死相拼杀死军官、铺兵,脱险后夺路而走。
狼吞虎咽是个成语、是个联合词组,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语出《水浒后传》第五回:“走了这半天,肚中饥馁,狼吞虎嚥喫了一回。”亦作“ 狼吞虎咽 ”。《官场现形记》第三四回:“只见他拿筷子把蹄子一块一块夹碎,有一寸见方大小,和在饭里,不上一刻工夫,狼吞虎咽,居然吃个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