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和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大变革时期。具体为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前475年—前221年)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扩展资料:
春秋初诸侯国140余国,到孔子周游列国时“面70余君”,说明那时至少还有70多个国家,而到了春秋结束时只有14、15国了。200多年间,见于史乘的大小战争有483次。不过,有人细细统计说不止这个数字,而是大约有1000次。孟子说的“春秋无义战”,基本上是对的。
当时的春秋就是这样一个大乱局,战乱让数百万无辜百姓丧生。根据各方面资料的综合核算,夏禹初(前21世纪)的人口是1355万,治水成功后应有所增长,当在1500万人上下。
到周成王时(前11世纪)为1371万人,周庄王时(前7世纪)只有1184万人了。由此可以推断,在三百年的战乱中至少有上百万人死于战乱。
春秋时期的一个极为重大的文化现象是,“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和“学术下移”局面的形成。“学术下移”促成了“士”阶层的形成。
士就是读书人,《荀子·儒效》称“彼学者,行之曰士也”。学术一旦走向民间,就会显现出巨大的力量和生机,而“春秋四圣”正是那个伟大时代的伟大产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时期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春秋时期为什么圣人涌现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具体为: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供参考。
中国的奴隶制从夏朝开始,一直到战国时期。秦朝的建立是封建制度的开端,所以春秋时期是奴隶制度。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
一般认为是因为土地制度的变革,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最先是鲁国开始,秦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