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静脉溶栓还是冠状动脉内的成形术,甚至搭桥手术,都只是最大限度地挽救心肌,但无法让死亡的心肌细胞复活。后续的药物治疗才是真正的根本性的治疗手段。两者缺一不可。
心肌梗死后,可伴有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导致“心脏重构”。
时间一长,即会出现心脏扩大,心功能下降。目前,有很多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 受体阻滞剂都有逆转“心脏重构”的功能,是心肌梗死后及合并心力衰竭时的根本性治疗手段。
心肌梗死后患者应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自我检测,一般情况下如果出现心功能下降,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表现:活动后气促,尤其在登高时更为明显;上一个缓坡活动量下降,时常感觉胸闷憋气;或夜间咳嗽和无法平卧,轻者可能只感觉乏力,无法集中精神。而在老年人群中常会有一些不典型的表现,如头昏头重、行走时双脚发胀、反应明显迟钝、淡漠等。当然,每个人的表现可能都不一样,但只要发现与平时有异,应及时到专科医师处就诊。因为早期诊治收益最大。
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保护性治疗是综合性的。首先是病因治疗,如有效控制血脂异常、高血糖和高血压,这些都是冠心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在心肌梗死后控制的水平要求更为严格。其次,联合用药包括血小板的聚集抑制剂,如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依那普利、β 受体阻滞剂,如卡维地洛。降胆固醇的药物,如辛伐他汀。药物的联合应用能从各个环节对心脏重构及血栓形成起到抑制作用。最后,患者应注意适量活动,活动量以次日不感疲劳为度,同时患者还可参加一些大型医院开设的相关健康教育活动。
当心肌梗死急性期后,死神暂时离开了,但此时决非万事大吉。
若不采取积极预防措施,也许过不了多久,第二次心肌梗死就会找上门来。
急性心肌梗死可能只闭塞某条冠状动脉,而其他冠状动脉也可能有粥样硬化,即使与心肌梗死相关的冠脉,通过溶血栓治疗或紧急冠脉球囊扩张术等把它打通。若不积极治疗,完全有可能再次造成闭塞而引起第二次心肌梗死。所以,目前对心肌梗死后的患者,有条件的都主张在心肌梗死后做1 次冠脉造影,全面看看各条冠脉情况,发现有狭窄的,及时进行内科治疗或施行球囊扩张术,这样就有可能避免再次梗死的发生。对于广大患者来讲,要牢记5 条基本措施,即所谓ABCDE 方案。
(1)一般指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前者具有抗血小板凝集作用,可减少冠脉内血栓形成;后者可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脏重塑、变形,对合并有高血压、心功能不全者更有帮助。
(2)应用β 受体阻滞剂和控制血压。目前已证实,若无禁忌证的心肌梗死后患者使用β 受体阻滞剂,可明显降低心肌梗死复发率、改善心功能和减少猝死的发生。控制高血压对防治冠心病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一般来讲,血压控制在130 / 85 mmHg 以下,可减少冠心病的急性事件,且可减少高血压的并发症,如脑血管病、肾功能损害和眼底病变等,可谓一箭双雕。
(3)降低胆固醇和戒烟。众所周知,胆固醇增高是引起冠心病的罪魁祸首,血清胆固醇增高应通过饮食控制和适当服用调脂药如他汀类药如辛伐他汀、来适可、普伐他汀等,把胆固醇降到4.6mmoL/L(180mg/dl)以下,这样可大大降低心肌梗死的再发生率。心肌梗死后患者即使血清胆固醇正常也要服调脂药,尤其是他汀类药,这样就能大大降低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因此,凡是心肌梗死患者无论血清胆固醇增高还是正常,都要长期服用调脂药。戒烟不仅可降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和肺癌的患病率,还可减少烟对血管内皮的损害,从而达到减少冠心病发生的目的。
(4)控制饮食和治疗糖尿病。冠心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没有管好嘴,吃出来的。每天进食过多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蛋黄等,是促发冠心病的最大危险因素(源头)。 因此,心肌梗死后的患者应当远离这些高胆固醇食物,提倡饮食清淡,多吃鱼和蔬菜,少吃肉和蛋。糖尿病不仅可以引起血糖增高,也是引起脂质紊乱的重要原因。在同等条件下,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患病率比血糖正常者要高出2 ~ 5 倍。由此可见,控制糖尿病对冠心病患者是何等重要。
(5)教育和体育锻炼。冠心病患者应学会一些有关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急救知识,如发生心绞痛或出现心肌梗死症状时可含服硝酸甘油和口服阿司匹林等,别小看这些简单办法,这可大大减轻病情和降低病死率。心肌梗死后,随着身体逐渐康复,可根据各自条件在医师指导下,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及减肥。
这样不仅可增强体质,也是减少冠心病再发心肌梗死的重要举措。
总之,广大心肌梗死后患者若能在医师指导下,定期随访,牢记并坚持上述ABCDE 方案,相信不少冠心病心肌梗死后患者,仍可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和过上正常生活,颐养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