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仙”李白与岳阳楼都有哪些渊源?

2025-04-24 13:54:5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唐玄宗时,李白被召为翰林供奉。不久,因受谗言诋毁,被迫离开长安。自此之后,他长期漂泊流浪,游踪所及大半中国,期间曾经6次到达岳阳,留下吟咏洞庭湖、岳阳楼、君山的优美诗篇20多首。

李白的诗,是一种智慧之美,浪漫之美,与岳阳楼的胜景交相辉映,令历代的诗人、画家和官府仕人向往不已。

759年,李白出于平定安史之乱的爱国热忱,做了永王李璘的幕僚,后来永王争夺帝位失败,李白也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即今贵州桐梓一带,但他的爱国之心丝毫没有减弱。

后来正赶上朝廷大赦,李白喜出望外,往来于岳阳、金陵间,对岳阳楼、洞庭湖、君山等胜景赞叹不已。写下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巴陵赠贾舍人》、《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陪侍郎叔游洞庭湖醉后三首》、《与贾至舍人于龙兴寺剪落梧桐枝望湖》等许多诗篇。

759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这里的"夏十二"是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诗人一方面反映物象,另一方面借景抒情,将自己积极用世,关心民族,风流俊逸,飘飘欲仙的情感,跃然纸上,感情和景物互相衬托而融合为一。已有史料表明,这是“岳阳楼”名称第一次见于名人诗歌题咏中,后为世人所沿用。

据说李白游览岳阳,登岳阳楼曾亲笔书写一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在这一楹联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水天相接,楼湖相映,碧水苍天,无边无际,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直接倾泻了诗人内心的激情,为文人学士所推崇。尽管有人提出过质疑,但人们相信是真的,一直将它珍藏于岳阳楼主楼内。

759年农历八月,襄州守将康楚元、张喜延发动叛乱。当时正在岳阳的李白,挥笔写了《荆州贼乱临洞庭言怀作》一诗,愤怒地把叛贼痛斥为横行洞庭的"修蛇",表达了诗人渴望迅速平定叛乱的心情。

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李白登上巴陵山,适逢讨伐康、张的唐朝水军在洞庭上布阵。他心情异常激动,在《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中描写了这一雄壮的场面。

他在另一首诗《秋登巴陵望洞庭》中写道:“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其报国之心依然未减。